時間: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最近擔任考官,面試了45名大學生。目的是從他們中間篩選出幾個好苗子,去國外大學參加一個培訓活動。幾次面試下來,有了不少直觀的感受。于我而言,這些感受當然是難得的經驗。很自然地我就想到,假如這些感受形成文字,可能對那些渴望自我提升的大學生有所幫助。但是,我立刻對自己的這個念頭產生了警惕。
大體而言,我所經驗的應試者呈現出了地域上的差別和差距。廣東高校的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來自江浙高校的大學生則思辨力較強。中部地區,例如武漢高校的學生善辯,而西部諸省,譬如四川學生似乎偏愛直覺行事。不過我深知,這45名大學生雖然分布頗廣,但在數千應試者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他們的得失不足以概括為大學生群體的得失,而我的判斷也肯定包含著主觀與成見,甚至隱藏著風險。別說這些顧慮,只須想想自己21歲的光陰,我就不敢托大,將他們誤為典型。
不過有些顯而易見的現象還是值得一說。比如一個學生講她在幫助自閉癥兒童的NGO里做事,可是我發現她無法用較專業的方式解釋什么叫自閉癥;另一個學生在簡歷中提到,他一直在某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支教。然而我請她描述一條少數民族聚居的街道,她的回答差不多全是濫調陳詞——盡管每天一跨出大學校門,她就會行走在那條街上。還有學生記憶力驚人,擅長背誦社科名著的各個段落,卻對什么叫“公共生活”缺乏起碼的常識。甚至有極少的人報名這個主題夏令營,不過是像參加一次抽獎活動那樣,來試試自己的運氣。
以上是我看到的問題。我想強調,問題的癥結在于教育,不在學生。畢竟,大學生尚不能視為徹底獨立的成年人,無論思維還是行事,受教育的影響甚巨。可是,在公共參與上,如今的教育者能給學生多少有益的教誨呢?去各地建在荒郊野外的大學城看看就清楚了。教師們一上完課就直奔停車場,坐上按時發班的校巴絕塵而去,成千上萬的學生留在校園內“關禁閉”。這就是中國當代高校中最主流的師生關系。
在一輛從郊縣開往市區的動車上,我又新增了見識。旁邊一個中年男子上車就從挎包里拿出筆記本電腦,開始玩《使命召喚》的射擊游戲。對座的一個年輕人興致盎然,探過頭來支招。從他倆的對話中我聽出,中年人是某大學文理學院的教師,年輕人任教于某音樂學院。兩人同在大學城教書,下課后坐同一趟動車回城。現在教師的資質與志趣,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情形下,大學生除了自我拯救,還有什么辦法?
有一個年輕的朋友問,重點是什么?我的粗淺看法是:“選擇目標,開始行動。”這首先需要每個人用好奇心、觀察力以及經過訓練的思維方式去探索自身行為的大致方向。這個方向可能不是固定的目標,也并非嚴格的計劃,但是在變動中它能提供我們每個人一種模糊的方位感,能夠幫助我們去思考,人生中哪些角色值得扮演,哪些角色有能力扮演。就像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弗蘭肯(Robert E.Franken)所說:“我們既不是生來就扮演預先被決定的角色;也不是享有完全的自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們受著生理的限制,而有意思的是,夢想的幻滅也束縛著我們,因為思想確實可以改變事情。有時候,微小的思想變化改變了我們的行為進程,而且,至少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他人的行為進程。這就是說,我們也可以改變歷史的進程——這是一個有爭議、但卻激動人心的想法。”(《人類動機》)
每個人的自我都得在這類無休止的爭議中,更準確地說,在角色設定、構思、調整以及成敗的沖突中塑造成型。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自我的形成也在改變鑲嵌畫一般的社會圖景。因此,這個過程既是自身的歷史,也是社會的歷史——行動將二者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核心文學期刊論文發表范文:芒種期刊征稿淺談當代中國豫劇的兩個冷思考。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