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文學論文 瀏覽次數:
摘要:《動物園設計規范》的正式出臺,使“以動物為本”的動物園規劃設計有了指導性文件。基于動物的生理、心理需求和動物園社會角色3方面,從優化動物生存空間、生境豐富度角度闡述在規劃設計中應重視動物的生存、生理和高質量生活需要,關注動物福利,注重動物與環境的關系,采取相應措施和手段,模擬自然生境,實現人、動物、自然三者和諧共處。尊重動物園的社會角色,真正實現以動物為本的動物保護、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目標。
關鍵詞:以動物為本;生境營造;生理需要;心理需求;保護展示
隨著“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概念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經濟和行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和行業對“以動物為本”的動物園規劃建設管理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正式出臺的《動物園設計規范》,使得我國動物園規劃設計具備指導性文件,而且在有關動物的生存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設計要求比2004年7月頒布的《城市動物園管理規定》更進一步。
筆者參與該規范制定,并在后期工作實踐中不斷從動物生存空間、生境豐富度及質量等方面研究思考“以動物為本”的實質性含義及配套措施。本文基于“以動物為主”原則,從動物的生理、心理需求和動物園社會角色等方面,闡述在規劃設計中如何滿足動物的各種需要,同時考慮動物保護并為其提供趨近自然狀態的生活模式,以強健野生動物的生命體魄,促進動物更多的自然行為。
1優化生境滿足動物生理需要
1.1以動物為本選擇建設地址
新建動物園選址必須遠離污染性工廠、污染土壤、污水、噪聲等污染源,為動物提供趨近自然條件的大環境。如果周邊擁有旅游景區資源,可考慮利用良好的區域資源,與之建立聯動機制,形成區域性旅游協作板塊,打造旅游產業鏈。如奧蘭多迪士尼動物王國,除具動物教育、保護和研究目的外,還成功與周邊景區形成旅游產業鏈,環境和社會效益顯著[1]。
1.2因種制宜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不同科屬種的動物所需的溫度、光照等氣候條件,以及喜好的生存棲息環境條件差別很大,需要依據不同種類動物的生理特點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結合動物習性和自然生存環境特點,綜合考慮不同動物種類對氣候、環境的實際需求,以此為依據設置籠舍的位置、大小,并營造相適宜的光、熱、水及地形等條件,保障具體籠舍選址或飼養環境等能滿足動物生存及開展各種生理活動甚至高質量生活的需求[2]。采取建設綠地系統、連接生態斑塊及濕地保護等恢復動物原生棲息地的措施,豐富動物各個分布區域的自然環境。
同時通過豐富動物展區地形,模擬自然環境,滿足動物隔障、展示、視障的要求。根據園區的地形起伏、豎向標高以及水系的功能和走向,并結合動物展示、景觀風貌、空間塑造,打造水系中堤、岸、島、橋等景觀要素。如杭州動物園根據動物展示、空間塑造、景觀風貌等各項要求,確定園區豎向標高、地形起伏、水系的功能和形態,模擬動物原分布區自然環境,營造豐富的園林地貌和動物生境。
1.3為動物提供特殊習性需求空間
各種動物都有一定的特殊習性,動物園的分區規劃需要為動物創造近自然的生境條件,滿足后代繁衍、日常嬉戲等特殊習性需要的各種場所。但是筆者從對各地動物園的調查走訪中了解到,目前的動物園建設管理普遍存在不足。比如游禽區環境優美,可是難以滿足禽鳥繁殖的需求,原因在于人為共識的優美場地往往缺乏禽類筑巢孵蛋的私密空間;母虎吃掉剛生下的幼崽,是感覺生育場所不安全,出于自保本能而吃掉幼崽;部分動物天性喜愛奔跑,卻被圈養在狹小場地中,因而出現逃至游人道上散步的情況;等等。所以,滿足動物習性所需很重要。
國內不乏成功案例,例如杭州動物園模擬游禽、涉禽、走禽、鳴禽分布區的天然環境,提供其嬉戲場所和繁殖等自然行為的庇護所,同時可以兼顧游人觀賞要求與好奇心,提供自然生態的浸入式展示和散養展示環境;北京動物園結合地形、水系布置符合動物習性的多樣動物展館,營造豐富的園林地貌和動物生境,打造人與動物、自然界交互式體驗的場景。
1.4控制環境容量達到和諧平衡
設計過程中科學制定環境容量,使得一定環境條件的物種數量不超過棲息地的最大動物數量荷載,達到動物與環境互相依存、和諧共存。比如嚙齒類動物主要食用各種草類,除定時投放的草料,園區的草地、樹枝、葉也是啃食對象,如果動物數量太多,會導致草地或林木退化,甚至棲息地環境荒蕪,影響動物的生存環境和景觀優美。
1.5保障動物日常生活避免游客打擾
將游人容量作為游憩與服務設施規模、數量計算以及動物園管理的依據,游客活動應盡量少打擾動物日常生活。如長隆野生動物園面積為100hm2以上,是全世界動物種群最多、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主題公園,公園以野生動物種群放養的展示方式,模擬動物原始生境,保證動物福利,將其分散在亞洲森林、非洲原野、和諧草原等主題園區[3]。公園以游客自駕車觀賞為特色,既能保證訪客的安全,也能減少對動物的滋擾。隨著游人容量增加,長隆動物園科學處理動物數量與環境容量關系,并異地選址建設新的動物園,減少原地環境負荷。
2豐富生境滿足動物心理需求
2.1基于動物心理因素考慮隔障設施
隔障設施的規劃設計必須讓動物充分感到安全和舒適,避免反社會行為發生。具體方式有3種:1)利用地形或水面,形成難以逾越的壕溝和水溝;2)隱藏隔離設施,如將設施設計在水下或者植物叢中,比較大的構筑物則將其表面進行仿自然處理,外面再附著藤本植物;3)利用電網和光網隔障,防止越躍,保證動物生理安全。
具體措施有:將動物隔離安置在某個網箱和建筑場地籠舍;將動物置于一定范圍內圈養(場景)隔離,比如南昌動物園通過半封閉隔離措施,讓動物在一定范圍內活動,隔離方法包括欄桿隔離、壕溝隔離、廊橋或棧道隔離;放養隔離則是解放動物的活動領域,限制人在通道或者車廂內觀賞;將游客隱藏,讓動物看不到游客身影,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游客對動物領地的干擾,使動物感覺環境安全[4],釋放天性。無論哪一種隔離方式,都必須首先保障動物的自然性、安全性和舒適性,滿足動物與人的隔離要求,既不影響動物正常心理,又能滿足游客的好奇心,且可以安全觀看。
2.2為動物提供環境豐富的生活場所
豐容指在圈養條件下,豐富野生動物生活情趣,為符合動物心理需求,增進動物展現更多先天行為而采取的一系列辦法的總稱[5]。豐容設計是目前國內解決動物心理和生理問題的較好辦法,利用場地原有湖泊、池塘、沼澤、溝渠等有利條件,模擬多樣的濕地生態,配合人為措施,營造林木花草園、峽谷、瀑布以及溪流等自然環境或動物熟悉的生活環境。
比如采用巖石、水池、瀑布、急流等人工模擬高山流水的聲音,幫助動物減輕心理壓力;采用豐富多樣的植物模擬營造不同種類的鳥類賴以生存并具美感的多樣性自然生態環境,并結合天網和鋼絲籠為其提供躲藏、筑巢、棲息的隱蔽處;還原靈長類動物的生活環境,營造密林、低谷和丘陵等多樣生境,設置巖石、植物等自然生境元素并為其提供攀爬的器物等。總之,模擬自然生境設計展區,營造適合動物生存的環境,讓動物在近自然的生態環境中輕松生活,展現出更多自然行為,回歸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特色和多樣性。
2.3最大限度模擬動物原生環境
在動物園內創造動物原生地的地理景觀,最大限度地模擬動物原生環境[6],是在動物園植物環境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在缺乏原產地植物的地區,設計時可以用本地植物替代,如在北京地區用本地生長的合歡Albiziajulibrissin代替非洲的鳳凰木Delonixregia,能取得同樣的效果;日本知名學者沈悅教授參加設計的橫濱動物園,在不同的分區根據野生動物原產地的植被類型,模擬自然植被群落進行藝術組合,植物綠化方面的整體感觀效果很好[7]。
動物園植被群落推薦采用叢林式、湖泊溪流式、沼澤式和開闊疏林式。叢林式適合喜歡幽靜的動物,濃密的叢林能為它們提供理想的藏身之地。湖泊溪流式適用于水生或兩棲類動物,如天鵝等喜水禽類、鱷魚等沼生動物。
沼澤式水面以沼生植物為主,湖面護坡用自然式草坪鋪裝,岸邊種植低矮的灌叢為動物提供休憩的場所,可用石塊把淺水區和深水區分開,淺水處種植杉葉藻Hippurisvulgaris、華夏慈姑Sagittariatrifoliasubsp.leucopetala、菖蒲Acoruscalamus等多種莖稈較低矮的水生植物作點綴,模擬大自然灘涂地景觀。開闊疏林式適合性情溫馴的食草動物,如長頸鹿展區內主要種植草本植物,一般不用灌木以免遮擋游人視線。從安全方面考慮,植物的布局還需要注意植株之間的距離,防止動物將植物作為跳臺或踏板逃出飼養區,或者因植物種植不當而發生互相攻擊的行為。同時,可以在動物之間的區域和動物園外圍設置一定厚度的防護林帶。
3動物園的社會角色
動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成員,保護動物是人類尊重自然的必然。隨著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保護自然的不斷深入,動物園不僅是野生動物的物種展示專類園和保護基地,更是引導人們親近自然、愛護自然,增強物種多樣性和生態保護意識的最直接場所。動物園的社會功能由過去的娛樂型向自然保護中心轉變,《世界動物園保護策略》強調,動物園的任務是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建立動物園的吸引力,使之受到公眾的尊重,并向公眾展示這些動物和處于同一自然棲息地的其他物種以及棲息地本身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8]。
動物展區的規劃設計應該密切關注動物福利、物種保護及棲息地保護3方面,可以通過籠舍改造或新建棲息場地,將隔障措施、豐容方法、生態環境展示采用復合、交叉、互動的設計手法營造動物園環境,為動物提供福利措施和環境豐富、功能強大的生活展示區域,盡可能讓其在趨近自然環境的場所里悠然自得地生活。設計建設過程必須注重營造或修復動物生存的生態環境,注重動物展示與其生物學特性、野外生活環境及動物園所在地的人文相結合,同時與動物的保護教育相結合[9],保障動物的自然地位和動物園的社會地位。
4結語
“以動物為本”的動物園規劃設計同時關注動物、環境與人,在滿足人觀賞需求的過程中,重視動物的生存、生理、生活需要,從動物自然屬性出發,關注動物與環境的關系,保護和滿足其心理需求。應在全面系統的調查分析基礎上,盡可能模擬和還原野生動物的自然環境,選擇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方案,建設人、動物、自然三者互不干擾、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動物園。
另外“以動物為本”規劃設計的動物園突出了動物保育保護功能,為野生動物創造可持續繁衍的生存環境,成為人類保護動物的科普教育基地。如果在規劃設計建設中能夠融入中國山水文化和地域文化,賦予動物園綠地更多風景園林元素,使之成為城市綠地系統中兼具園林文化傳承和地方特色的新領域,將會促使行業邁上更高臺階。
摘要:建筑設計主動按規定后退道路紅線, 并留出綠化用地和停車位, 保證建筑的造型和色彩與城市周邊環境相協調。這樣不僅改善了環境生態質量, 而且作為城市景觀的構成內容, 極大地豐富了城市景觀的空間層次。因此,只有了解規劃設計特點與建筑設計有何不同,才能更好地做好規劃設計或者說做好建筑設計。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