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瀏覽次數: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防治中藥霉變 推薦本站最受推崇的雜志:《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權威中藥學術期刊 是一份以普及為主,提高為輔的中藥學術期刊。由安徽省中醫管理局主管全國中醫藥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皖南職業學院主辦。專門刊登用于指導基層中藥工作的新經驗、新技術、新方法,具有新穎、實用、通俗的特點。
關鍵詞: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中藥,霉變,防治方法
中藥飲片的發霉,會使中藥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失效,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有的甚至對人體有害。藥材發霉變質,能增加藥物損耗,增加費用,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應當防止中藥發霉變質,把中藥的保管工作搞好。筆者總結多年的臨床保管經驗,就如何較好地對中藥飲片霉變的防患與處理進行了以下嘗試。
1 霉變的原因
1.1 溫度中藥對溫度有一定的適應范圍,溫度過高或過低會使中藥質量發生變化。當溫度高于35℃時,含脂肪多的植物,由于受熱過高,油質分離,容易引起泛油。中藥本身溫度的高低,除受氣候影響,通風、陽光照射及包裝等因素影響下,藥品的過分潮濕,堆放過高過緊,使藥物的內部組織細胞加強,產生熱量,也能引起發霉現象。如黨參、生地等。
1.2 濕度中藥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8%~12%,與空氣潮濕的程度有密切關系。如果由于貯存容器不當,包裝不好,吸收了空氣中的水分,含水量即會增高。通常在相對濕度超過70%時,大部分藥品通過逐漸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致使含水量增高,增高后藥品就容易發霉變質。有些藥品在潮濕的空氣影響下,易潮解溶化,然而空氣相對的濕度在60%時,絕大部分的中藥通過逐漸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所以有“四五防霉,七八防蛀”的說法。藥物本身水分增加,適合霉菌深入,終致藥物霉壞變質。
1.3 空氣空氣含多種成分,其中氧氣及二氧化碳最容易與中藥某些成分發生化學變化;由于大氣中存在著大量的霉菌孢子,散落在藥材的表面,在適當的溫度15~40℃適當的濕度(空氣中濕度在60%以上或藥材含水量超過10%)以及在適當的環境(陰暗,通風條件不好的地方)和足夠的營養條件下就萌發為菌絲,分泌酵素,分解和溶蝕藥物內部組織,并促進有效成分發生變化,以致藥材發生霉變、失效。
2 霉變的防范
霉菌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和黃霉。但中藥發霉的霉菌大多數是根霉和毛霉。霉菌侵入中藥飲片,使飲片腐壞,失去藥物應有的性能。應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措施加以防霉。
2.1 機械除濕法現在有的大中城市藥材批發部采用機械吸潮,如空氣去濕機,它能將倉庫內空氣高濕度水分和儲藏物非安全水分蒸發吸去,從而達到防霉、防蟲、防止泛油和泛糖及變色等綜合作用。
2.2 人工防霉
2.2.1 貯藏場所應選擇高爽干燥、空氣流通、避免陽光直射。地面最好為杉木墊板。
2.2.2 以自然吸潮物生石灰放在密封不嚴的倉庫內和藥房內吸潮。在場所內還要有各種藥物干燥設備,如烘烤箱等,以備在雨季能及時干燥飲片。
2.2.3 選擇不同的容器貯藏不同性質的藥物。一般不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及量大或質量的藥材常裝入竹簍、麻袋、席包、大箱里貯存,但對蜜炙的款冬花、棗仁、甘草、黃芪等較難干燥,特別易吸收濕粘連的藥物須用瓷瓦器收貯,并嚴密加蓋以免走蜜和霉爛。對易溶解及回潮的成性藥物如芒硝、海藻、昆布等,以免回潮及溶解。對于含油脂類較高的藥物,如麥冬、天冬、玉竹、黨參等應放在干燥箱內,定期烘烤,以免潮濕發霉。
2.2.4 嚴格入庫驗收。中藥飲片入庫前應達到干燥的要求,一般花、葉、全草類干燥適宜溫度為20~30℃,根莖類為30~65℃,果實種子70~90℃;含揮發油類為25~30℃,含苷與生物堿類為50~60℃。有些中藥飲片從中藥材公司購進時,本身含水量偏高。中藥飲片的含水量一般應低于12%,對那些含水量明顯偏高的飲片,堅決作退貨處理。
2.2.5 勤進貨。霉雨季節,在充分保證臨床用藥的同時,應盡量縮短庫房內飲片貯存時間。飲片經過加工炮制后由于含水量增高,必須及時干燥,否則飲片易于變色,甚至霉爛變質。如大黃、黃連由黃變黑;黃芩由黃變綠;荊芥、薄荷變黯;檳榔、白芍泛紅等外觀色澤的改變都是質變的標志。入庫后的藥品應經常查看巡視,發現有回潮的藥物應再行干燥處理。
防止霉變的方法最重要、有效的是干燥法,如日光自然干燥的曬干法,凡干燥后的飲片均需放晾再行收貯,否則其余熱也會導致回潮而變質。
3 霉變的處理
凡是生霉的中藥飲片,首先要去掉霉灰,消滅霉菌。霉菌一般在溫度50℃以上,遇60%左右的乙醇或低濃度的酸變失去活力,故滅菌的方法很多,有撞刷法、淘洗法、酒洗去霉法、醋洗法、油擦法等。由于中藥品種繁多,性質各異因此去霉的方法也有區別。
3.1 撞刷法發霉不嚴重的藥材經日曬或烘烤干透后,可裝入籠或麻袋里來回搖晃,使藥材通過摩擦去霉,也可用刷子將霉刷掉。
3.2 淘洗法發霉后不易刷掉的藥材,可以用淘洗的方法,將霉洗掉,淘洗時可將發霉的藥材入盆內,加水搓洗或刷洗,去霉后,快速撈出曬干即可。在洗時,霉輕微的可用冷水,霉較嚴重的可用熱水,洗時要快,不能久泡,以免影響氣味質量。
3.3 酒洗去霉法不能沾水的藥材,可用50%的酒精噴洗。某些藥材如大黃、熟地等酒制品生霉時,可將藥材攤開,噴酒,不斷翻動和搓擦,噴后悶漬1~2 h,再攤開晾開,一般10 kg藥材用酒0.6~1 kg ,另有些長條狀藥材生霉時如人參可用刷子沾酒刷去霉。
3.4 醋液擦霉法如元胡、青皮、甘遂、五味子等可用此法。其方法是將霉藥先簸或刷去部分霉灰后置容器內,用毛巾沾濕陳醋于容器搓操去霉。此法去霉還可使藥物不變味。
3.5 油擦法不能見熱的藥材,如附片發霉后,可采用油擦的方法,將霉去掉。具體做法是用布沾上無異味的食用植物油,往藥材上反復搓擦,即可去霉跡。
除了以上方法外,其它還有烘烤法、熱蒸法去霉,但不管采用哪一種方法只能起到去霉作用,去霉只是于藥材表面。若去霉后仍留有霉跡,且有異味,說明該藥材已為霉爛變質之品,則不可入藥。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