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教育論文 瀏覽次數: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考體育改革始終緊跟國家教育改革步伐,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為中學人才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40多年來,中考體育改革大致經歷了局部試點、全國試點、全面實施和深化改革4個階段,演進特征主要體現為:始終將體質健康作為考試價值取向,考試評價方式從終結性評價到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考試內容從注重體能到體能與技能并重,考試地位從邊緣副科到核心主科。面向未來,我國中考體育改革應該以體教融合為理念,減輕中考體育承載的體質健康負荷;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考試內容的趣味性、科學性、長效性;以公平為原則,兼顧過程公平與結果公平;以協同為導向,處理好改革先行與配套跟進的關系。
關鍵詞:教育評價改革;體育評價;中考體育;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
2019年底,云南省教育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將中考體育分值從50分提高到100分[1],這一方案隨后從出臺走向落實,中考體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從1979年上海進行中考體育試點改革至今,我國中考體育已有40多年的歷史。
40多年來,中考體育從蹣跚起步到逐步完善再到深化改革,體育考試在中學升學考試中的地位持續上升,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2]
這表明國家對中考體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在體育教育和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歷史時期,中考體育有著重要價值,中考體育應該從哪些方面作出哪些改變,亟待我們給出答案。所謂“鑒古而知今,彰往而察來”,回顧過去才能更好地觀照當下、展望未來。因此,有必要系統總結和歸納中考體育的歷史軌跡、演進規律,這對于新時期中考體育改革乃至學校體育改革均有著重要意義。
1我國中考體育改革的歷史變遷
我國中考體育起源于1979年[3]。至今,中考體育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學校體育制度的最大創新和特色[4],較好地完成了不同時期中考體育肩負的歷史使命。根據國家教育改革進程和中考體育改革中的重要事件,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將我國中考體育改革的歷程劃分為4個階段。
1.1局部試點階段:1979—1996年
在197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鄧小平強調,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大中學校招生要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5]。這表明了國家領導人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認識。為落實國家教育改革理念,1979年,上海崇明中學試行將體育作為升學考試內容,中考體育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981年的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總結了上海崇明中學加試體育的經驗,肯定了其成績,隨后中考體育在上海、山東、河南、遼寧、湖南、北京6省市作為試點工作逐步推行。
1982年,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組織召開“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體育座談會”,當時全國已有24個省市進行了中考體育改革試驗[6]。由此可見,創設中考體育的出發點是體現教育的全面性、促進學生體質健康,也就是說,將體育視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中考體育受到教育部門的進一步重視,1988年的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強調,學校要像對待數理化一樣重視體育課,至少要將體育作為初中升高中的重要考核內容。
1990年,國務院出臺的學校體育法律性文件《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二章第九條規定,“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7],為中考體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標志著中考體育步入了法制化軌道。1990年5月,中等學校招生體育考試工作會議在河南周口舉行,會后各省市經過認真調研、分析經驗,將體育成績納入了中考總分[8]。1992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在9個省市進行中考體育試點。1996年,中考體育由于教育界的認識分歧而被取消。這一時期,中考體育在局部試點改革中摸索前進,為在更大范圍開展體育考試積累了經驗。
1.2全國試點階段:1997—2006年
1997年,國家教委印發《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從1998年起逐步在全國實施中考體育[9],體育作為中考考試科目得以確立。1999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規定體育考試占中考總分的5%,并且建議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明確提出過程性評價分值占比為40%~60%[10]。
2000年,在遼寧舉行的全國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研討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提出,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在中考體育中將過程性管理與目標效果測驗相結合,提倡從學生平時體育課成績、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和初三體育鍛煉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11]。2000—2005年,中考體育在全國的實施力度不斷加大,教育行政部門通過聽取多方意見,對考試內容、考試標準和評價方式進行優化。
2005年,教育部對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的調研結果顯示,學生肺活量、速度、耐力和爆發力等身體素質和技能明顯下滑,肥胖率和近視發生率居高不下,特別是中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高達58.07%[12]。2006年12月,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首次召開,針對學生體質下降問題進行重點討論,為中考體育的全面推行埋下了伏筆。
1.3全面實施階段:2007—2018年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規定,全面組織實施初中升學體育考試,加大體育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中考成績中的比重[13]。
為全面貫徹落實文件精神,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一方面將中考體育內容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規定的測試項目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以一定比例計入中考體育總成績,以此督促學生,使體育鍛煉貫徹整個初中階段[14]。2008年3月,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發布《關于做好2008年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切實加強對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的領導,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考試方案,使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真正成為促進青少年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有效措施和制度保障[15]。
2009年,我國31個省市都將中考體育成績計入中考總成績,標志著中考體育的全面實施。2011年,我國中考體育制度更加成熟,采用綜合評價模式,體育考試分數由體育課堂表現、平時體育鍛煉情況等多個模塊構成,在保留身體素質必測項目的同時,增加運動技能測試項目,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規定的技能測試項目中進行選擇,打破了此前一刀切的做法。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相對薄弱的環節,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是學生素質的明顯短板[16];同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規定,將體育科目納入錄取計分科目[17]。隨后,不少省市積極回應并付諸實踐,如深圳調整計分方案,規定從2018年入學的初中新生起,中考體育分值提高到50分,占中考總分的8.20%,分數由統一考試、過程性考核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3部分構成。
1.4深化改革階段:2019年至今2019年底,云南省提出將中考體育分值從50分提高到100分,中考體育改革受到空前關注。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下滑的問題,2020年8月,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18]。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適時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對中考體育的測試內容、方式方法和分值增加提出了要求,吹響了新一輪中考體育改革的沖鋒號,為中考體育改革注入了強心劑,標志著中考體育進入了新的階段。該階段的中考體育相較以往,在考試的分值、內容、方式等方面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因此將2019年以來掀起的新一輪中考體育改革稱為“新中考體育改革”。新中考體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包括4個方面:
一是改革力度大、涉及范圍廣、響應程度高。2020年以來,全國多個省市都對中考體育改革作出積極回應,相繼結合自身情況進行了大力改革,社會響應也非常熱烈,可見全社會對中考體育改革的熱切期盼。
二是分值及占比大幅提高。2020年10月,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同志提出,逐步將中考體育分值提高到與語文、數學、外語同等水平。隨后多個省市都增加了中考體育分值,提升幅度之大、占比中考總分之重都是以往從未有過的,部分省市的體育考試分值已經與語數外等課程接近或持平。三是考試項目更加靈活多樣。2020年以來,大多數省市都對中考體育考試項目進行了優化,過去以跳遠、中長跑和引體向上等身體素質考核為主的單一運動項目逐步被體能、技能和競賽水平相結合的多種能力考核所取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運動項目。
“三大球”成為考試備選項目,部分省市還推出在規定比賽中獲獎學生的免考政策,還有省市將體育健康知識、安全游泳和防溺水知識作為考試內容。四是過程性評價受到重視。新中考體育改革實施以來,很多省市都對考核評價方式進行了優化,最為突出的是過程性考核倍受重視,多個省市將平時的體質測試、各學期的考試作為中考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上海市雖然沒有增加體育考試分值,但也對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加入了過程性評價環節。
2我國中考體育改革的演進特征
回顧歷史,我國中考體育從無到有、從試點起步到日趨成熟,摸索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體育考試之路,對中學人才培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考試價值取向:始終將體質健康作為重要出發點,促進體質健康是主要價值追求價值取向決定著人們的選擇和行為。體育從非考試科目到邊緣考試科目再到重要考試科目,其變化軌跡必然與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大眾的價值取向有著密切關系。
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增強身體素質無疑是體育最基本的價值。中考體育在試點之初是為了發揮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用,提高學校體育效益;但是,隨著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出現,中考體育促進體質健康的工具價值被不斷強化,這在不同時期均有體現。1979年,在揚州召開的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提出學校體育以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為主要目標[19],會后,中考體育作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杠桿的想法開始走向實踐。
我國從1985年開始對青少年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佳的問題顯露出來,由此,中考體育愈發受到國家重視,并被《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以法律形式確定為考試科目。1995—2005年,我國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能全面下滑,其中尤以耐力素質的下降幅度最大[20]。為此,200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將學校體育作為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手段,緩解學生體質下降的問題[13]。
然而,青少年體質健康并沒有明顯好轉,《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6》顯示,2014年城市和鄉村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分別接近70%和60%,城市男生肥胖率較1985年增加近60倍[21]。為有效解決 學生體質下降問題,大部分省市都把中考體育改革作為應對手段,圍繞考試內容、考核方式等制定新的中考體育政策。由此可見,改善學生體質健康始終是中考體育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當然也是現實需要。
2.2考試評價方式:從終結性評價到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方式更加科學合理評價機制是體育考試的核心內容之一[22]。我國中考體育考試方式的發展總體上經歷了從終結性評價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轉變,對過程性評價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中考體育采用終結性評價,即組織各個學校的九年級學生參加考試,以一次考試結果作為最終的體育成績,與中考文化課“一考定乾坤”的做法一致。這容易導致各利益相關者對中考體育采取“臨時抱佛腳”的態度,與體育鍛煉經常性、循序漸進的規律背道而馳,甚至會造成學生不必要的傷病;同時,高強度且大運動量的短期訓練往往引發學生的厭惡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和積極性,不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這種以一次考試結果為依據的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很難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中考體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考試評價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開始重視學生體育鍛煉的經常性。中考體育不再僅以畢業考試為依據,增加了過程性考核,將學生的平時成績納入考試評價內容,中考體育評價從“一考定乾坤”變為“三年六考算總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家長和學校對初中3年課內外體育的重視程度。
2.3考試內容:從注重體能到體能與技能并重,考試項目更具靈活性與選擇性考試內容是考試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也是考試價值取向的體現。考試內容的選擇受到政策制定者認識水平、考試價值取向和現實條件等多重因素的制約。回顧40多年的中考體育改革歷程,我國中考體育的考試內容發生了較大改變,具體體現為:
一是考試內容從身體素質轉變為體能與技能并重發展。1979年中考體育開始實施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出于人們對體育價值和本質的認識,速度、力量項目成為各省市中考體育的考試內容,中考體育實質上就是身體素質測試。隨著教育行政部門和專家學者對體育考試認識的深化,結合時代特征,體育考試內容中的身體素質項目覆蓋更加全面,并且產生了增加技能考試的新變化,籃球、排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紛紛成為考試內容。
二是考試內容從統一安排到個體選擇。盡管各省市中考體育的內容有差異,但都經歷了從統一安排考試項目到不斷增加學生自主選擇項目的轉變。中考體育創建初期,學生對考試內容并無選擇權,只能根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運動項目進行考試,教學內容大多圍繞較為有限的身體素質項目展開。
進入21世紀,考試項目明顯增加,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教育部門設置的運動項目中選擇考試內容,學生的選擇權大幅提高。自新中考體育改革實施后,體育知識、運動競賽等也開始成為考試科目。總之,從考試內容的發展趨勢來看,中考體育的考試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更加契合學生興趣,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4考試地位:從邊緣副科到核心主科,體育考試分值與比重呈增加趨勢
中考承載著檢測初中畢業生是否達到規定學業水平和高中選拔的雙重任務,其中又以選拔性備受重視。分值的高低及其在考試總分中所占比重無疑是反映一門學科地位的重要指標。體育是較早被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科目,但體育在中考評價體系中的地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
中考體育創立初期,大多數省市將分值定為 30分,與語數外等主科相比差距較大,體育在整個考試中的地位較為邊緣化;進入21世紀以后,不少省市將中考體育分值從30分提升到50分,體育在中考總分值中的比重明顯提高,體育學科的地位有了一定提升。2019年,云南省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將中考體育分值從50分提高到100分,與語數外分值等同,體育分值提升幅度和在中考總分中所占比重都達到歷史新高。
這一改革舉措引起多個省市效仿,重慶市中考體育分值從50分提高到70分,廣州市從60分提高到70分,武漢市從30分提高到50分,此外還有很多省市也將大幅提升體育考試分值。中考體育分值的提升進一步喚起了全社會對體育的重視,推動體育從邊緣副科向核心主科轉變,也促進了體育從學校教育的邊緣向主陣地發展。
3我國中考體育改革的問題審視
回溯40余年的歷史軌跡,中考體育作為初中升學考試的一部分,始終順應時代發展和現實需要,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體育考試制度,為學校體育發展和青少年體質健康治理作出了貢獻。中考體育改革總體上是成功的、有效的,但以下問題不容忽視。一是新中考體育改革可能更加窄化學校體育功能。
我國歷來的中考體育改革似乎都與學生體質健康下降關系密切,每當學生體質下滑,便想到通過增加中考體育分值比重來遏止,使得中考體育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應對學生體質下降的工具,更有學者質疑學校體育又回到了體質教育的老路。新中考體育改革可能進一步窄化學校體育的多元功能,與我國學校體育改革一直強調的發揮體育多元價值,通過體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以體育人、以體樹人的人文價值相背離。
二是新中考體育改革可能加劇體育應試教育。考試評價具有指揮棒作用,我國中學教學活動多年來始終是圍繞考試評價展開的,因為學生考試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考核績效和晉升,于是許多教師秉持為考而教的觀念,即“考什么,教什么”,教學帶有明顯的應試性、功利性。體育考試作為中考的重要組成部分,注定也無法逃脫這種應試教育慣性。
由此,中考體育分值比重的不斷提高可能會導致體育教學的內卷化,重新回到應試教育模式,擠占學生原本不多的課余時間,使學生抗拒體育課的問題更加突出,從而不利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開展,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三是新中考體育改革面臨考試公平問題。公平性是考試的基本原則,也是衡量考試公信力和權威性的重要標準,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考試的生命力。新中考體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可謂前所未有,但劇烈的改革往往也會伴隨著一些負面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公平性問題。
比如,新中考體育改革后考試項目更加靈活多樣,然而不同地區師資力量、設施配備等存在較大差距,如果配套政策不能跟上改革步伐,就會造成一些考試項目在相對落后的地區無法開展,導致項目參與機會的不公平;又如,過程性考核比重大幅增加,而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之間評分尺度不一致,或者教師可能迫于多方壓力對過程性考核成績進行操縱,這些都會導致體育考試不公平。因此,加強配套措施、加大監管力度將是推進中考體育公平的著力點。四是新中考體育改革引發對其性質的爭議。
中考是檢測初中畢業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水平性考試,也是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之上的選拔考試。從此概念來看,中考兼具水平性和選拔性考試的雙重屬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考試結果是初中生升學的重要標準,涉及初中生的切身利益,因而選拔性無疑是中考最主要的屬性,肩負著甄別學生的使命。選拔性考試的結果必然要有一定的區分度,而事實上中考體育分值雖然一路飆升,但學生考試成績明顯缺乏區分度,中考體育的滿分率和優秀率也遠遠高于文化課考試。由此,中考體育到底是水平性考試還是選拔性考試,考試區分度應保持現狀還是與中考文化課科目一致,成為專家學者爭論和質疑的重要問題。
4我國中考體育改革的未來路向
新時代學校體育肩負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新時代學校體育面臨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中考體育作為檢驗中學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對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面向未來,中考體育必須從理念上、實踐上持續推進改革,以使中考體育的各項工作更加精準而有成效。
4.1以體教融合為理念,減輕中考體育承載的體質健康負荷
新中考體育改革下,我國部分省市已經將中考體育分值提高到100分,達到或接近教育部所倡導的語數外同等分值水平,這也意味著中考體育分值已接近極限,中考體育也就不得不面對天花板效應,試圖依靠中考體育提高分值來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的做法已經難以為繼。將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的重擔壓在考試上,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2020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為學校體育和青少年健康提供了理念指引。新時代,我國要全面深化體教融合,減輕中考體育承載的體質健康負荷。
一是以思想融合凝聚多方共識。體教融合的推進不僅需要國家政策高位驅動,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門、體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和家長等利益相關者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理解體教融合的內涵和價值,為體教融合提供思想保障。二是以體制機制融合破解體教分離難題。通過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體制機制改革,破除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利益固化的藩籬,建立體育和教育系統協調溝通機制,推動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資源流通、信息共享,共同發揮所長,為青少年體質健康注入動力。
三是以賽事改革、教學創新助力體教融合落地。通過繁榮學校體育競賽、豐富學校體育活動和教學改革創新,加大教師的體育教學自主權,避免考什么、教什么、練什么,吸引學生參與體育、享受體育、熱愛體育、崇尚體育,推動體育回歸教育。
4.2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考試內容的趣味性、科學性、長效性考試內容是決定中考體育效益的重要因素。新時代,我國中考體育改革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需求、學科素養作為中考體育內容設置的重要出發點。
首先,提高中考體育考試內容的趣味性。在實地調研、多方聽證的基礎上,結合中學生身心特征:通過優化現有考試項目、吸收新興運動項目,提高考試項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將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納入考試內容,扭轉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偏向;同時,著力改變現有體育考試的刻板做法,將體育比賽逐步納入考試內容,這既有利于提高體育的趣味性,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幫助學生跨越技術學習與技能運用之間的鴻溝,改變學生懂技術無技能、有分數無能力、會考試但不會比賽的畸態。
其次,提高中考體育考試內容的科學性。科學研究、系統分析中考體育考試內容對學生體質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綜合效益,使體育考試更具科學性。通過優化考試模塊設置,使體能、技能和健康知識在考試內容中有所體現,同時也要科學分配各個部分的分值,使不同考試內容既相互獨立又有內在聯系,推進不同運動項目難度均衡,防止學生在選考項目時扎堆選擇難度低的項目。
再次,考試內容設置要體現長效性。合理設置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內容,重點優化過程性考核。考試內容設置既要立足眼前,又要著眼未來,使中考體育與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緊密結合,助力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兼顧短期健康與長期健康,避免學生消極應對考試或者考試一結束就將體育拋之腦后。
參考文獻:
[1]云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云教發〔2019〕113號[A/OL].(2019-12-27)[2021-05-11].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A/OL].(2020-10-15)[2021-05-11].
[3]劉海元.中國國情下的體育中考出臺回顧與剖析[J].體育教學,2009,29(10):57-59.
[4]毛振明,邱麗玲,杜曉紅.中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若干重大問題解析:從當下學校體育改革5組“熱詞”說起[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4):1-14.
[5]鄧小平.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人民教育,1978(Z1):3-7.
[6]楊立遠.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育中考的歷史回顧、現實困境與發展出路:“體育中考”云學術工作坊綜述[J].體育與科學,2020,41(6):111-116.
[7]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學校體育工作重要法規文件選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
[8]陳德欽.我國中考體育考試的審視[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10.[9]國家教委關于印發《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教基〔1997〕18號[A/OL].(1997-11-06)[2021-02-01].
作者:白銀龍聶銳新李學東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