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瀏覽次數:
戲曲藝術之藝術設計學相關問題 推薦本站優秀期刊:《戲曲藝術》,《戲曲藝術》是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中國戲曲學院主辦,以發表戲曲研究理論文章為主的學術期刊,季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雜志創刊于1979年。
摘要:藝術設計乃是一個技術和藝術融通的邊緣學科,其內涵雖然也滲透到實用的造型計劃中,但主要是指實用的美的造型計劃。本文對藝術設計學的性質和特點、內容以及藝術設計訓練的終極目標等問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戲曲藝術,藝術設計,特點,性質,藝術
一、 藝術設計學的性質和特點
藝術設計的產品是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現。從原始社會以來,造物活動始終在社會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歷來以“衣、食、住、行”來表達人類生活的基本要求。藝術設計學產生于人類的造物活動,又服務、指導著人類的造物活動,從而創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應用造型技術和藝
術來創造合適的環境以滿足各種社會需求,是研究藝術設計學的根本任務,也是藝術設計學最基本的社會性質。
藝術設計學服務的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會的人;不僅要滿足人們物質上的要求,而且要滿足他們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等的變化,都密切地影響著設計的技術和藝術。此外,藝術設計學的美學意識自然受到社會思想潮流的影響。
藝術設計學是融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應用學科,它不是“藝術與技術”的相加,也不是“藝術與技術”的相乘,而是融合。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任何一件從美學觀點上公認的杰作在技術上都是一件優秀的作品。這足以證實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關系,其具體表現為:
1. 藝術設計追求機械和人的關系有機化。所謂有機化,就是把近代科學、技術綱目很難抄取的美、善、社會正義等對人類社會來說最珍視的要素,挽回到狹義的技術中,使物-人-社會的關系變得更和諧。也就是說,藝術設計師是在工程技術所提供的可行性條件下進行藝術創作的,所以藝術設計不能超越當時技
術上的可能性和技術經濟的合理性。而作為技術要求的約束總是保持為一個自由度的界限(只作為單一的下限或上限)。這個自由度將允許任何一個藝術設計師的創造性,即使在嚴格的技術約束下,也能創造出實實在在的藝術品。反之,在一定條件下,藝術又會促進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2. 藝術設計師是憑經驗和感覺去解決問題的,但這種經驗和感覺與藝術家不同,是把計算與直觀綜合起來,把一個技術上正確的工程變成一項真正的藝術品。所以,千萬不要讓學生認為藝術設計學的學位就等于一個藝術家的畢業證書。藝術設計師是一個營造師,他以人類所知道的最難于表現的語言,也就是功能
的、力學的、施工技術的語言來解決具體問題,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過,藝術設計師也不同于工程師:藝術設計師必須以簡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測來理解和掌握力學——施工的領域,為的是能夠創造新型結構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對工程師來說,則應該有足夠的數學理論知識,才能夠對已確定結構的各個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確的尺寸。簡言之,工程師能給人以規矩,不能與人巧;藝術設計師則于規矩之外,更與人巧。蓋非精熟規矩,不足語于巧。
3. 在純美術的創作中,美術家可以不受社會、經濟、文化、生產等條件的制約,可以異想天開、隨心所欲地去創造。而在藝術設計的范圍內,由于受生產、技術、使用和消費等條件的制約,創作必須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必須創造出一種適應人們普遍心理、視覺經驗和審美趣味的形式和內容。必須在充分考慮社
會、文化、經濟以及生產技術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設計意念引導下進行創造。確切地講,藝術設計是在各種因素(機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個性的……)的限制中所進行的一種綜合性創造。
二、 藝術設計學的內容
藝術設計是藝術設計學的核心,這是因為指導藝術設計創作實踐是藝術設計學的最終目的。藝術設計是一種創造性技藝,需要通過設計實踐來學習。有關藝術設計的學科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總結各專業藝術設計(如視覺傳達、產品造形、環境藝術等)的設計經驗,按照各種藝術設計的內容、特性、使用功
能等,通過范例闡述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另一類是探討藝術設計的一般規律,稱為藝術設計原理。其中,作為藝術設計基礎的形態構成和立體設計是研究形態各部分的組合原理和構造方法(包括靜態構造和動態構造)的學科。必須強調說明的是:設計技術不一定都是手頭的工作,也不僅
是仰仗手的靈巧,有不少是靠思考進行理智處理的成分。當然,大多數還是由手和眼這些人體器官的靈活動作所承擔的。因此,特別是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必須把重點放在提高并加強設計感覺及判斷力方面的練習上。感覺的練習,一是靠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覺它),三是依照“計算-視覺化-對臨-背臨”的步驟,將計算轉為直觀化。
藝術設計史研究藝術設計、藝術設計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演變的規律,總結教訓,以利其發展。研究人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有代表性的藝術設計實例,從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經驗,一邊為藝術設計汲取營養,一邊又成為掌握潛在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之關鍵。藝術設計理論因為“年輕”尚未達到十分科學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領域還很多。例如探討藝術設計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關系;探討藝術設計實踐所應遵循的指導思想以及藝術設計的技術和藝術的基本規律。藝術設計理論與藝術設計史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藝術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故而藝術設計理論必須是設計師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圖自由駕馭的。也就是說,要有可操作性,否則只能束之高閣。
三、 藝術設計訓練的終極目標
藝術設計的終極目標在于通過造型及其組合,控制欣賞者的觀賞運動,以達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設計是控制人的視點運動;工業設計是控制人的視點和繞觀運動;室內設計、建筑設計、園林設計、城鎮設計則是控制人的視點和親歷運動,并通過此舉調動人的思維活動,從而影響人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運動的形態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態。由此可知,創造運動變化的形態是多么重要。
所謂運動變化的形態,并不一定是真實運動的形態。在造型活動中,最普通的是創造有運動感覺的空間形態。換句話說,就是創造“不動之動”。即:客觀形態是不動的,給欣賞者的感覺卻是運動變化的。這是因為,欣賞者的視點在動,欣賞者的人身在動(繞觀或親歷),并由此帶動了欣賞者的思維運動,從而產生了“超乎象外”的“驚人”效果。這就是所謂“形態的生命活力”。 中國傳統造型理論早就把生物生長運動的形態與人的品格和精神聯系起來,并且論述了運動變化的形態所給予人們的影響。這種不動之動(亦稱“空間張力”)共有七種:
、 主要導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靜的)與垂直的(暗示高能量、興奮的)方向。
⑵ 框圍的磁力——畫面的框圍、銀幕的四邊,對靠近它們的物體施展強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個角(兩個主要導向——高度與寬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牽引著附近的物體。
、 塊體的牽引——大的塊體比小的塊體更具獨立性、更穩定,塊體越大,其牽引力越大。
、 畫面(銀幕)的不對稱——我們傾向于把焦點放在畫面(銀幕)右邊的物體上。這種左右不對稱同時也決定我們把傾斜知覺為上坡或下坡。
、 圖形和背景——人們把圖形(經驗或群化)當作物體知覺;而背景只是“無遮蔽”的畫面范圍的一部分。圖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圍的領域;背景是包圍的領域,好像在圖形后面延續。分隔圖形與背景的線條屬于圖形,而不屬于背景。圖形比背景不穩定,與背景相比,圖形看起來像要移動似的。
、 心理描繪——采用最少的線索去充實心理上不存在的資訊,而達成一種易于處理的圖樣。具體內容有“整平化與尖銳化”⑥、“力象”⑦等。低鮮明度的影像強迫我們變成積極的參與者,只有在促進而非阻礙心理描繪時,才見美學價值。
、 誘導力——把我們的眼睛從一點領到另一點上去的力。如果仔細查驗視覺誘導力所運作的不同途徑,很容易發現誘導力的三種類型:
軌跡誘導力:由可領導我們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靜態因素創造出來(透視消失線、位移和梯度)。
動勢誘導力:由某些東西確切地指著一個特殊方向而創造出來(注意方向、動勢和箭頭)。
位移誘導力:由實際上移動的物體或看起來在畫面上移動的物體創造出來。總之,運動感是激發感官并因此對機體產生效應的物質能量(刺激)。發出運動或“不動之動”的刺激的形體是刺激物。
運動變化的表情因素有:節奏、速度的快慢,動作幅度的大小,形狀的曲直,張力的大小,方向的確定與含混,內在支配力的主動、被動等。
四、 結論
經濟愈發達,生活水平愈高,藝術設計愈顯得重要。這種趨勢促使藝術設計學同其它許多學科相互滲透。社會學、環境工程學、設計心理學、系統工程學、市場學等正在并將繼續對藝術設計學產生影響。這就大大擴展了藝術設計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深度。藝術設計學必將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和多學科的協作,更好地滿足人們物質上、精神上對于藝術設計的需求,為人類提供適合于現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