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瀏覽次數:
關鍵詞:教育評職論文發表,核心期刊,縣域,教育發展,實踐
一、科學培訓,均衡師資水平
師資水平的均衡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我們面對農村學校相對教資力量薄弱,骨干、新秀、學科帶頭人及名師較少的實際,扎實開展教師專業技能訓練、培訓,努力均衡城鄉師資水平。根據農村教師專業能力基礎薄弱、參差不齊的現實,我們從教師教學最基本的需求做起,利用兩年的時間,進行“鉆研課標、梳理教材、研讀教參”活動,進一步明確課程理念,正確把握與運用教材,重視教參的作用,以此為基點深入開展集體備課、說課、上課活動,使廣大教師在研討、觀摩教學中得到鍛煉,不斷增長其教學能力和水平,促進了專業化發展。
同時縣教科所、州教科所的專家還多次為基層老師進行教育科研培訓,形成了科研興校,以科研促教研的濃厚氛圍。僅“十一五”期間包括縣級在內的就有一百多項課題結題,“十二五”包括滾動課題在內已經申請立項的也多達一百一十多項。
通過課題的培訓與研究,極大地提高了老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為教育均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使鄉鎮教師適應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要求,縣教師進修學校根據各個學校的不同情況和學科需求,組織骨干教師每學期兩次到偏遠山區或教學水平相對落后的學校組織新課程“送課下鄉”觀摩活動,將這些優秀課例提供給鄉村教師借鑒和研究,示范和引領他們的成長。其中2012年和2013年兩次聘請延邊州教育學院的有關專家組織了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
送課專家、送課骨干教師同基層學校的教師深入研討,彼此交流,達成共識。通過“送教下鄉”活動的開展,開闊了基層老師的眼界,有效地促進了他們教學理念的進一步轉變,改變了他們的教與學的方法,解決了教學中的一些困惑,豐富了他們的教學經驗,為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打下了基礎。同時由教研員組織開展區域聯片研培活動,僅近兩年就“校本研修”、“教育資本課題研究”、“小組互動,當堂達標教學模式的嘗試與研究”等多個專題研討活動十多次,通過這些活動使城鄉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從全縣各校抽調了一批教學骨干,經過培訓,按照薄弱校的需要,將他們充實到這些學校,進行支教活動,這些薄弱校在支教活動的促進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通過以上的教研活動,使鄉鎮學校的教師得到了鍛煉,優化了農村教師的隊伍,縮小了城、鄉之間教師水平的差距,為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師資力量。
二、改革分生,均衡生源配置
生源的不合理分配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誘因,由于學校的誘導和家長的片面宣傳,使學校生源質量和數量均出現明顯差異,嚴重挫傷了部分學校辦學的積極性。為此,我們采取硬性措施,解決學生擇校問題。如城區小學升初中分生長期以來一直是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為此我們改革了傳統的分生方法,平衡生源的質量和數量。一是按照社區劃分學區。
縣城共有四個社區,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一律統整為就近學區分校。將九龍、中心兩個社區居民的學生分配到三小、三中入學;將翁聲、明安兩個社區居民的學生分配到二小、安林中學入學。
農村小學入學,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按照本鄉鎮直接入學的原則進行分生。二是本學區學生分班,按照學生成績、男女比例進行編碼,然后班主任進行抓鬮,將學生分成相應的班級。對于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需要進行調整的,按照學籍管理的相關規定,實行審批制度,將手續報主管部門審批、備案方可調整,杜絕教師或學校私自變動學籍的現象。
對農村學生由于特殊情況需要轉學進入縣城就讀的,按照家庭或監護人的住址為準就近入學,并堅持以社區為基本學區的原則,實行均衡入學政策,并讓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監督,以保證其陽光透明。目前我縣各中小學基本消除了擇校現象,為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生源基礎。
三、開發課程,均衡教育質量
從我縣實際情況來看,各校按照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時計劃,均開齊開足各門課程。全縣實行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時間、統一的教學要求和統一的教學評價標準,在教學規范化管理上基本保持均衡,沒有什么明顯的差異。但針對一些鄉鎮學校來講,由于受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使一些課程的有效開發與實施受到影響,諸如,校內傳統的科技文化活動,體育文藝活動以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等等,鄉鎮與縣城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生個性的培養,使其特長和創造力受到了限制。
對此我們本著“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發展”的核心理念要求,積極鼓勵和倡導各校成立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并立足本校實際,從學校發展的角度和學生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如兩江中學自主開發的《安圖小江南——兩江》的校本課程,系統介紹了家鄉的地質概貌、風土人情、氣候特點,人文特征等知識,豐富了學生的鄉土知識,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萬寶中學、亮兵中學的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發了《美術刺繡手工制作》的校本課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作想象,所制作的工藝品受到有關專家的高度稱贊,并作為全州的現場會,進行展覽、觀摩,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松江中學自主開發了《走進長白山》的校本課程,向學生介紹并展示了長白山自然景觀,各種資源以及特色文化,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激發了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積極情感。
現在,全縣各校,都開發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課程,有力地開發了農村教育資源,有鏟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縣先后有100多名學生的作品在省、州級科技競賽評比活動中獲獎,有六所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被評為優秀校本教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效的彌補了鄉村文化教育資源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農村教育質量。
總之,教育均衡發展是國家在教育工作方面將要長期堅持的一項戰略任務,各級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保證所有學校按照義務教育的要求,立足本地實際,采取有效措施,為教育均衡發展創造一個公平的教育環境,從而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和諧的發展和健康的成長。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