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瀏覽次數:
消渴病是古代常見病癥,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病證。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及尿糖。我國古達著名的“藥王”對治療消渴病有自己的獨創特色,為我們后人稱道,本文是中醫職稱征稿時的一篇優秀關于孫思邈治療消渴病的文章,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 孫思邈,消渴病,理論特色
摘要:從大醫孫思邈的著作中賞析歸納其防治消渴病的理論特色,為中醫防治消渴病提供理論及實踐上的指導。
關鍵詞:孫思邈; 消渴病; 理論特色
中醫藥治療消渴病在幾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資料,形成了成熟的防病治病理論體系,對今天的糖尿病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論與實踐依據。縱觀歷代醫家及諸多醫籍對于本病的理論貢獻,從學術內涵、理論特色、臨床價值的高度審視,有一位醫家功不可沒,其貢獻在眾多醫家中亦無可比擬。他,就是唐代大醫孫思邈。筆者研習了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中相關章節,深深嘆服其中所蘊含的學術思想和理論特色。現揣其要歸納淺述如下。
1 “上工醫未病之病”,“神工則深究萌芽”――重在預防,防治結合
孫思邈 在《千金方・養性序》中強調了“治未病”是養生的基本原則。“善養性者, 則治未病之病, 是其義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醫之于無事之前, 不迫即消之后”。他將這一原則貫穿于所有疾病的防治當中。對糖尿病防治,可以說,在世界醫學史上孫思邈是倡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這一思想的先驅。在消渴的治療過程中,孫思邈將這一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最為看重患者自身的預防調攝。
1.1 節制房事“凡人生放恣者眾,盛狀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稍至年長,腎氣虛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懼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氣既盡,石氣孤立,惟有虛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黃,大便干實;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節之所致也。”說明久服丹石并房事不節,陽強精走,腎陰虛耗,亦是消渴患病的主要病機,強調節制房事是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1.2 避免精神刺激《千金方》卷第二十七《養性》曰:“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又言:“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覺,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心理壓力等精神因素均可以導致內分泌失調而出現血糖的改變,這一點已得到現代醫學的證實。臨床實踐表明,恐懼、緊張、絕望、悲傷、激怒等情緒均能導致血糖升高,血中生長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皮質醇及胰高血糖素均升高,胰島素含量減少,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孫思邈通過“養性”預防消渴等諸多疾病的認識與現代醫學及臨床實踐完全吻合。孫氏在其長期實踐中發現, 消渴患者易罹瘡癰。他指出: “消渴之人, 愈與未愈, 常須思慮有大癰, 何者? 消渴之人, 必于大骨節間發癰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癰也, 當預備癰藥以防之。”體現了防治結合的思想。在《千金方》中還有大量的養生預防內容, 為我國的糖尿病防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 “安身之本, 必資于食”――飲食治療
孫氏在《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列食養、食療食物154 種, 分為谷類、蔬菜、果實、鳥獸四類, 其中大部分是日常食品, 具體論述了它們的性味、功效、主治和禁忌,書中又列“補益”專項, 對病后虛弱、年老體弱者, 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方劑。《千金方》一書中專列第二十六卷食養、食療。其中記載果實類30 種,蔬菜類63 種,谷類24 種,鳥獸類45 種,共計162 種。食療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篇,奠定了我國食療、食養學的基礎。孫思邈強調:“安身之本,必資之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為醫者,當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后乃用藥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可見飲食及其調攝對人類生存的重要,食治具有藥療難以替代的作用。合理安排飲食, 可保證機體的營養供應, 使臟腑功能旺盛, 氣血充實, 從而增強適應自然界變化的能力。正所謂“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適當的藥食又可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祛除寒熱, 增強體質, 達到驅邪除病的目的。這一食療原則適合于所有病人,消渴患者更是如此。孫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糖尿病應注重飲食療法、飲食控制的醫家。 孫氏首先認識到飲酒是誘發消渴的重要因素。“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鹽咸,此味酒客耽嗜,不離其口,三觴之后,制不由己,飲啖無度,咀嚼蚱醬,不擇酸咸,積年長夜,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干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孫思邈對酒的性質和過量飲酒對人體的危害認識十分清楚。現代研究已經表明,飲酒能導致肥胖增加,肝糖元合成降低,誘發胰腺炎、神經炎,加速動脈硬化等,從而成為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素。此外,長期飲酒能引起微量元素鉻和鋅的缺乏,這對糖尿病的發生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微量元素鉻對維持糖代謝、脂代謝有重要作用,有葡萄糖耐量因子之稱。鉻缺乏時可導致糖耐量減低,葡萄糖能量不能充分利用。微量元素鋅存在于胰島細胞內,可維持胰島素的結構和功能。鋅缺乏引起胰島素減少,對碳水化合物的耐受性降低,從而對糖尿病的發生起重要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中堅持不飲酒(尤其是高濃度白酒) ,對于減少糖尿病的發生是十分有利的。控制“咸食和面”是防治消渴的重要措施。“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何也?答曰:咸入胃也,其氣走中焦,注于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與咸相得,既血凝,凝則胃中汁泣,汁泣則胃中干渴。渴則咽路焦,焦故舌干喜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胃走于血。”孫思邈明確提出忌面、米及一些水果的飲食療法治療糖尿病,比西方國家借用飲食管制(始自1796 年) 早千余年。限制咸食和面的飲食治療原則,能防止營養過剩,體胖超重而發生糖尿病。
3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主張運動鍛煉
運動療法對于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歷來倍受重視。18 世紀,西方國家把體力活動視為糖尿病治療手段,并視體育療法、飲食療法、胰島素療法為治療糖尿病的三大法寶。早此之前孫思邈就非常重視體育療法,他言:“雖常服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主張每餐食畢,出庭散步五六十至一二百步,或根據情況出門行二三百步或二三里,對于消渴尤其作了強調。現辦理論認為,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糖的利用、減輕胰島負擔,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方法[2]。總之,孫思邈最早提出的糖尿病的體育運動療法,對后世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用價值。
4 “家家自學,人人自曉”――提倡健康教育
“家家自學,人人自曉”,提倡健康教育。孫思邈說:“凡醫治病須使有病者知之為要。” 孫思邈認為糖尿病的輕重預后與患者的生活行為密切相關,要求患者慎重對待疾病。“消渴患者,治之愈否,屬在患者,若能如方節慎,旬日可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即一飲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三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病。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這反映孫氏治消渴,善于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傳授患者防病治病的知識,做到醫患結合,共同防病治病,終身堅持。這樣先進的治療思想至今沿用并且在糖尿病防治過程中被大力提倡,這不能不說是孫思邈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要學術貢獻。讓患者了解一些關于糖尿病的表現、診治 、預防及并發癥方面的知識,以便自己掌握病情變化的規律和防治方法,對糖尿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孫思邈提出“家家自學,人人自曉”的原因。現代醫學亦強調糖尿病自我保健,認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需要針對糖尿病發病因素及其機制終身堅持治療,所采取的治療措施是綜合的。孫思邈在書中舉例:“消渴病,……服栝樓及豉汁得其力, ……漸漸便止。漸食肥食,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之少氣,不得多語。”以此說明,消渴患者,服藥好轉,又因肥食而加重。孫思邈關于健康教育的這些認識,比現代醫學早1000 多年。
5 以臟補臟、同氣相求――臟器療法
《千金方・消渴》篇中,用臟器療法治療消渴獨具特色。孫氏認為消渴因于虛熱陰虧,用藥以柔潤清養為主,配伍動物臟器最為有益。他一方面辨病情輕重,對于消渴輕癥及恢復期,選用除熱養陰中藥,配伍乳、酪、酥、脂等以柔潤調補。對于消渴危重沉疴,遣方用藥中選取牛羊髓、阿膠、雞子黃、卵白汁、鹿角、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厚味填精補髓,固本護元。如消渴陰損及陽,用“鹿茸二寸,躑躅、韭子各一升,桂心一尺,附子大者三枚,澤瀉三兩,漿服五分匕,日三”。因“鹿茸,味甘酸,溫,益氣強志,生齒不勞,療虛勞,腰脊痛,小便利”,可峻補溫陽填精。另一方面他分析病位,針對上消(消渴) 用動物肺臟, “補肺止嗽,止渴,補不足。”針對中消(胃渴) “,用豬肚“補中益氣,止渴利”。針對下消(腎消) ,用豬羊腎“補腎氣,益精髓”,共達“以臟補臟”、“以形補形”同氣相求之目的。如:羊肺羹治療肺胃燥熱,耗液傷津,煩渴多飲,尿數而多之消渴,以“羊肺一具作羹,納少羊肉和鹽,任性食,不過三具”。豬肚丸:用豬肚一枚,黃連、粱米、栝樓根、茯神、知母、麥門冬,共研末,納豬肚中縫塞,安甑中蒸之極爛,放木臼中,搗爛和蜜成丸,“治胃腑實熱,引飲常渴”,并且“非但止治胃渴,通治渴患”。因為豬肚具有“主補中益氣,止渴利”之功效。又如,房室初傷,腎中虛熱,孫氏創“豬腎薺湯”以治療。用豬腎一具,大豆、薺 、石膏、人參、茯神、磁石、知母、葛根、栝樓根、甘草,水煎煮,渴乃飲之,可制“腎中石熱也”,取“豬腎,冷,和理腎氣,通利膀胱”之功用。對于病勢較重,“腎氣不足,消渴,小便多,腰痛”之癥,孫氏用“增損腎瀝湯”治之。方用羊腎一具,取汁后同煎遠志、人參、澤瀉、干地黃、當歸、茯苓、龍骨、黃芩、甘草、川芎 、生姜、五味子、大棗、麥門冬。因羊腎具有“補腎氣,益精髓”之功效。孫氏妙用動物內臟、乳、脂、髓、酪、酥等血肉有情、柔潤補養之品,以調和陰陽,固本護元,頗有創新,可謂運用臟器療法治療疾病之始祖[3]。現代醫學也證明,同種或異種動物的臟器,從形態、組織、結構、生化成分到生理功能都十分相似,當人體內臟發生疾病時,可試用動物相應臟器進行治療,亦即“同氣相求”。所以,“以臟補臟”“以形補形”是中醫學幾千年經驗的總結,是孫思邈醫學之精華所在。 總之,孫思邈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其學術思想對后世醫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消渴病的治療方面,形成了自身完整、科學的理論特色,對今天的糖尿病預防和治療提供了豐富可靠的理論與實踐指導,其預防思想、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宣傳教育以及臟器療法與今天糖尿病的治療理論完全吻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盧思森.微量元素與消渴病的研究[J].天津中醫,1993,6(11): 17.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1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 王存芳,朱 強,田雪峰,等 .《千金方》用臟器療法治療消渴特色掬萃[M].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7):71.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