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05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傳統木營造文化在現代環境設施中的設計研究》論文發表期刊:《大眾文藝》;發表周期:2021年12期
《傳統木營造文化在現代環境設施中的設計研究》論文作者信息:孫昊(1999- ),男,漢族,山東省青島人,本科生,就讀于東北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環境設計專業。通訊作者:邵卓峰(1980- ),男,漢族,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摘要:我國傳統木營造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理念和藝術價值,而現代環境設施設計存在同質化嚴重、文化性缺失、人性化不足等問題。文章通過分析傳統木營造文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提取傳統木營造所具有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從外形、色彩、結構、裝飾、文化五方面提出將木營造文化與現代環境設施設計相結合的應用方式,為現代環境設施設計的創新與發展指出新方向,進一步推動對我國傳統木營造文化的創新性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木營造;中國傳統文化;環境設施設計;應用方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環境設施的設計不再只局限于滿足基本的物質功能,而更注重對精神文化的正確引導與啟迪,讓人們在使用中感受到溫馨與親近。我國傳統木營造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理念和藝術價值,通過在現代環境設施設計中繼承傳統的木營造文化,有助于傳承我國傳統民族精神與文化,推動現代環境設施設計的創新與發展。
一、中國傳統木營造文化及其時代價值中華民族的發展與木營造技藝的發展密不可分,隨著幾千年的傳承與創新,從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中誕生出了令我們引以為傲的木營造文化。傳統的木營造指的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的建筑技術體系,包括木構架結構體系,柱、梁、標、枋等構件,斗拱、樺卯等結構,尺度規范、加工生產手段等。而木營造文化中更包含了與之相關的人居文化、建筑裝飾和藝術審美等。雖然傳統的建筑技術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生產力的發展,但它所孕育的文化卻可以反映傳統人文精神,為現代中國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通過提取木營造文化中的獨具價值的精華部分,在現代社會中尋求木營造文化的新發展,從不同角度尋求木營造文化的新應用與新結合,探索中國傳統木營造文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將木營造文化在各個領域內推廣與應用,可以更好地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揚,增強民族凝聚力。探索木營造文化中最本質的技術與結構,結合現代技術創新性利用木營造文化,也有助于以傳統的結構與技巧解決現代問題,探索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思路。
二、現代環境設施設計存在的問題
環境設施是指面向大眾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包括所有環境在內的公共設施[1]。我國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環境設施,它們從結構、色彩等方面都體現著我國木營造的精巧技藝。我國的環境設施經歷了不同文化習俗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環境設施由于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已經較傳統設施有了巨大的進步。但由于現代社會中對環境設施設計的重視程度不足,環境設施設計研究較為局限,導致現代環境設施設計還存在著眾多問題有待解決。其中最廣泛的問題是各地區環境設施同質化嚴重,不同地域、城市的環境設施外觀雷同,缺少地域性的特色風格與文化內涵。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在許多大、中型城市中這種現象已經有所好轉,其城市中各類環境設施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城市文化特色,展現出了獨特的地域風格。但是設計師在對環境設施的研究更側重于造型及功能,較少對使用材料、質感等角度進行深入探討。而且對環境設施與使用者之間的交流的設計大多局限于物質層面,較少考慮環境設施對人心理的作用與影響,對環境設施與使用者之間心靈層面交流的設計較為缺失,人性化方面考慮不足[2.
三、傳統木營造文化在現代環境設施設計中的應用方式現代環境設施是傳承傳統木營造文化的優秀載體,而傳統木營造文化可以為現代環境設施設計的創新與發展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活力。將傳統木營造文化與現代環境設施設計結合時可以從外觀與內在、物質與精神等多方面考慮,如在環境設施的外形、色彩、裝飾等方面的設計中融入傳統木營造文化的藝術特征,利用傳統木營造的巧妙結構為現代環境設施設計遇到的結構難題提供思路,通過圖形、繪畫、文字、外觀等多種設計角度展現木營造所蘊含的豐富傳統文化,弘揚優秀民族精神。
1.外形應用
中國傳統的木營造的外觀形式千姿百態,大到虎殿項、懸山頂、歇山頂、攢尖頂等屋頂外形,小到斗拱、雀替、飛椽等構配件,都可以將其外觀特征應用在現代環境設施設計中,體現木營造文化的內涵。外形的應用是文化與環境設施結合的基礎,在應用木營造外觀造型進行設計時,要對傳統木營造外觀進行充分提煉、簡化,注意抓準外形特征,調節體量、尺度、比例,與設施的功能需求有機結合。外形的裝飾要把握好“取”與“舍”,避免使用過多的裝飾,以令人記憶深刻的核心特征體現木營造外觀,使環境設施在體現文化精神的同時緊密貼近功能要求,塑造實用性與文化性兼備的外形設計。造型的設計要遵循形式美法則,對稱均衡、調和對比,等基本設計原理,在體現傳統文化風格的同時符合現代審美特征,力求在現代設計中引領時尚,線條追求流暢、簡潔,還可以利用黃金分割等規律增強外觀的協調性。
2.色彩應用
我國古代以黃、青、赤、黑、白五色為正色,木營造也常利用這幾種顏色進行裝飾。木建筑的柱、墻、門窗等多以紅色為主,斗拱多為紅、綠色,標、枋等結構上也會繪制以黃、綠、紅、藍等色組成的彩畫。除裝飾色彩外,木營造本身顯露的固有木色也有獨特的氣質與美感。在融合木營造文化的現代環境設施設計中,可以將傳統木營造的色彩與設施設計的功能與風格有機結合,在傳統色彩的基礎上加以調整,發揮更加美觀、時尚的裝飾效果。色彩在應用時也要注意符合對應環境的特征,使空間環境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升華,如在歡快、熱鬧的環境中,可以用高對比度的豐富色彩,讓人的內心更活躍;在休閑、寧靜的空間,可以多用木色等自然色彩,讓人感到安逸與舒適。環境設施的功能需求也是色彩應用時的重要考量標準,如設施具有警示作用時可以多考慮紅色,設施需要不引人注目時可以考慮用綠色、黃色等環境顏色混合搭配,將傳統木營造的色彩與現代色彩心理學相結合,進一步發揮環境設施色彩設計的作用。
3.結構應用
我國傳統木營造以木構架結構體系為主,由柱、梁、標、枋等構件組成框架,立柱與橫梁的交界處還使用斗拱結構傳遞荷載。在木與木之間的銜接處常用輝卵結構連接,精巧美觀又結實耐用。傳統的木結構中蘊含著難以想象的精妙智慧,將傳統結構與現代設施有機結合,可以更深層次體現傳統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在現代環境設施的設計中,通過深度剖析傳統結構的原理與技巧,可以重拾傳統結構解決現代問題,優化現代設施的構件組合方式,優化受力結構。深度挖掘傳統結構與現代材料相結合產生的新價值,利用現代技術對傳統結構進行創新性利用,也有助于探索環境設施結構設計新思路,推動現代環境設施設計的進一步發展。
4.裝飾應用
木營造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裝飾圖案,如傳統的彩畫、雕刻中所運用的各類植物紋、動物紋、云紋、吉祥紋及繪畫等,還有窗格、楣子等裝飾性構配件所運用的藝術性裝飾元素。這些裝飾圖案運用手法十分成熟,協調均衡,層次豐富,有著豐富的美感與節奏韻律。將傳統木營造裝飾圖案應用在現代環境設施的設計中,有利于增強環境設施的裝飾效果,豐富文化趣味,在細節處展現傳統中華精神文化。傳統裝飾圖案在應用時要注意其寓意符合環境設施的功能及所在場景的特征,并可以根據具體環境將紋樣進行適當變形,形成美與適用結合的裝飾效果。裝飾圖案可以通過鏤空、雕刻、噴漆等多種方式應用,利用裝飾圖案在不同應用方式處理下的多樣裝飾效果,探索裝飾圖案的適用環境和裝飾方式,在遵循形式美法則的基礎上,選用合適的比例、尺度進行有序組合,營造濃厚的文化韻味。
5.文化應用
中國傳統木營造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幾千年以木為居的生活習慣使我國人民對木營造有著濃厚的感情積淀。千年傳承的木營造文化銘記了我國古代人民勇敢與自然斗爭的拼搏精神;鐫刻了中華禮儀之邦的誕生,民族文化的發揚;見證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巧妙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出宜居的生活。木營造文化中包含著中華民族創造出的精妙結構、繪畫、雕塑藝術以及許許多多數不清的璀璨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勇于進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將傳統木營造文化融入現代環境設施設計中,通過外形、色彩、結構、圖案、繪畫、文字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讓人們重溫這些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也讓環境設施更能貼近人心,給使用者傳達更多的溫馨與親近。如圖1,在現代遮陽傘的設計中融入八角重檐攢尖頂、鴟吻、斗拱、雀替、臺基等古代木建筑的外形特征,并結合綠瓦紅柱的色彩關系,以現代遮陽傘的設計反映中國傳統木建筑文化涵韻,展現中國傳統人居文化與精妙的木建筑技藝,觸動人們心中對傳統木建筑的崇敬與懷念,促進優秀民族精神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我國傳統木營造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神與藝術價值,是現代中國蓬勃發展的文化根基。將木營造文化應用在現代環境設施的設計中時要注意結合使用多種應用形式,并根據環境設施的使用功能和場景對木營造特征進行調整與變形,使其能與環境設施有機結合,進一步的豐富和升華空間環境。通過現代環境設施設計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木營造文化,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是對優秀民族精神的繼承。因此,應進一步推動更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繼承與發展,發揮傳統文化更多的時代價值,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民族凝聚力。通過現代環境設施反映傳統木營造文化中豐富的精神涵韻,也有助于彌補當下環境設施設計中存在的種種不足,為現代環境設施設計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活力,推動現代環境設施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為人們帶來更溫馨、舒適的環境設施使用體驗,構建和諧、美好的幸福社會。
參考文獻:
[1]趙瑩環境設施藝術設計中現代文化元素的研究-高校導視系統設計[D].天津天津科技大學,2011.
[2]任東改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情感設計研究[U],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2018,19(04):94-99+108.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