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文學論文 瀏覽次數:
在繪畫藝術創作中,繪畫結構是重要的詞匯,比如人像需要人體結構,場景需要透視規律,色彩需要光色原理,這些都會在結構的安排下逐漸走向成熟。我們需要在具體作品構思以外,站在整體的角度觀察繪畫藝術,并不能徹底的了解。其實繪畫藝術作品也有一定的自身獨特結構,這些也是以創作者的成功經驗為基礎,風景、人物如果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將是繪畫藝術的巨大提升。而本文就是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多角度繪畫結構的繪畫形式,引導人們從抽象到具體,實現繪畫藝術的突破。
關鍵詞:多角度,繪畫結構,繪畫形式
畫家八大山人只有寥寥數筆,便可以讓墨蘭彌漫著清幽寂靜的氣韻,莫蘭迪同樣可以用點到即止的筆法,讓幾許靜物充滿禪意,而像齊白石筆下的幾只蝦子,看以簡單,卻也情趣盎然……這些畫家都推崇極簡化,卻可以在簡化到極致的筆法中得到豐富內涵的展現。比如顧閎中以錯落有致的方式對人物和景物加以表現,其筆下的夜宴圖是漸舒漸展的,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讓車水馬龍之繁華同時顯現在一幅畫卷之內,這些作品很好地展現出極繁的特點。無論繁簡,毫無爭議的是,這些都屬于舉世公認的經典作品。我們平時的認知在于,畫幅中的內容少,便會顯得簡單,內容多便會顯得復雜,這種認知是由于沒能認識到繪畫結構對于繪畫形式及最終創作效果的影響,也就難以達到那些偉大作家以簡練表達豐富意韻,雖繁復卻有層次的水平。
一、繪畫形式側重于視覺表現
為了能夠從多角度探討繪畫結構對繪畫形式造成的影響,我們先要對繪畫形式的視覺效果關注特色進行說明。繪畫是一種典型的視覺形式,它構建于視覺感官運動的前提之下,因視覺符號所形成的具有形象化特點的語言思維體系,該語言思維體系里面有清晰的和模糊的兩種不同的成分,是一種外在影響功能機制,能夠借助可視現象的應用為基礎,達到人的視覺器官激發效果,使之發生后續的生理及心理連鎖效應,屬于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而若想讓人的視覺器官激發效果體現得更加明顯,則一定要把可視現象由符號性質向視覺語匯進行轉化,也就是說,需要讓點、線、面、角、弧等不同的圖像單元利用不同的組合關系,成為可能和心靈產生共鳴的視覺語言,而這一過程的取得,便可以謂之繪畫結構的構建。
當這些符號以孤立的或者組合的形式展現出來以后,繪畫結構的作用得到發揮,亦同時傳達出特定化能量信息,當這部分信息為創作者本身或者欣賞者的視覺感知到以后,則形成了力感、動感、強度感等概念,像點、線、面、角、弧等,均能夠隨著視覺形式產生相應的變化,出現點之大小、線之粗細、弧之曲率等單獨或者組合應用。
二、多角度繪畫結構的探索
為了保證繪畫形式的豐富性,從繪畫結構方面進行探討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筆者認為,若以繪畫形式側重于視覺表現的思路進行分析,繪畫結構角度可以由下述幾個方面介入。
(一)明度。明度結構指的是構建形成畫面之中黑、白、灰各項元素的有機聯系,不管是從感性角度分析,還是從理性角度分析,繪畫藝術創作明度關系的原理均來源于個體視角對于客觀事物的感知,當處在歐洲古典繪畫階段,藝術創作者們對于明度關系便給予了充分重視,與此同時,依靠相關技術手段,將其中的明度變化更加趨向納入到二維平面繪畫中來,從而形成對明度結構關系的認知,由此產生了視覺假象,在二維中呈現真實性和空間性特點,這樣的理論研究可謂此一階段畫家們的重要藝術史貢獻之一。在此基礎上,接下來的印象主義畫家則出于強調繪畫個性化表達的需求,把自身作品明度結構給予了強化,走向極致或近于極致的表達,使得繪畫藝術作品里面的明度結構在關系上的變化走向豐富繁雜?蔁o論如何變化,始終無法同基本的明度變化趨勢相背離,僅僅將原本交錯縱橫的黑白變化規律,用模擬、強化等手段給予整合而已。
(二)主體。主體結構包括縱向、底層、表層幾個大的部分,三者共同構成了主體結構的統一體,其中底層結構包含了畫面的原始形式放大。底層結構功能還在于與表層浮雕式特征互相結合,從而達到了一種畫面的“勢”。換而言之就是:底層與表層這兩結構的細節,產生了“勢”,這樣就使得畫面在基本框架上具有獨立特色,接下來再從色彩、形體、肌理結構等多個方面的要素出發,產生深化的縱向結構,由此達到作品底層與表層結構聯系的緊密性。這也可以說是畫作里面不同元素相互統一與融合的一個必然過程,尤其是繪畫作品的局部結構方面,其之間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其中關系到其他角度的結構構成,就如形體、明度、色彩等諸多要素,非常值得重視。
(三)形體。相對形體結構來講,屬于繪畫藝術作品里面所展現出的擁有客觀物象特點的內容,對形體結構的研究與應用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原始繪畫作品里面,即使沒有明確的作者與理論指導,我們通過觀察了解到,作品在涂抹創造的過程中,依然包含有內在的、可能是非理性的形體結構把握,而且其中很有可能已經意識到了形體結構準確的必要性。到了歐洲古典繪畫階段,畫家們可以用更為理性的態度進行分析,特別是有了生理解剖結構、透視法等科學知識的支持,使之同畫面研究相結合更易取得成效。在此階段,畫家們所做的形體結構探索,特別是不同部位關聯探索,已經從原始時期的無意識性中解脫出來,可以有意識地將所見到的客觀事實以惟妙惟肖的方式呈現在畫布之上。
正是因為這樣,對于畫面上所展現的物體,才產生了新的評價標準,即像與不像。同時,使作品充分利用光的投影,還有畫面里的物體分割形體結構關聯,以及其所分割后面積大小不同所造成的節奏韻律關聯等,都可以說是這類作品所應當進行研究的關鍵性結構問題。雖然我們認為,結構對于節奏和韻律等的影響力不是很強,可此一階段的作品,同樣值得我們站在形體結構的視角進行分析,并從中汲取更多的繪畫創作經驗。最后,隨之現代及后現代繪畫作品的出現,畫面語言得以用更具個性化的方式展現,作品里面所呈現的物體在形體表現上,有了更為主觀的解構形態,讓形體構成增加了多元化的樣式。
(四)色彩。對于色彩結構而言,其重點強調的是色彩位于畫面之中的面積分配,以及相應的趨勢變化等。這一點無論中外,在藝術傳統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像西方原始繪畫、我國敦煌石窟作品,色彩結構的相似之處很多,在結構關系上,它們基本控制于黑、白極色之間,或者添加有紅、綠、黃、紫等簡單補色結構。在二維平面之中,畫面里面所展現出的節奏及韻律等,受到色彩面積分配等很深的影響。除平面繪畫色彩的一般性面積分配之外,還能注意到更深層次的形體塑造和形象特征表達使黑、白極色表現出更好的趨勢變化,并補充由紅至綠、由黃至紫的補色趨勢,特別是到了印象派畫家手中,因為有科學分析方法的介入,讓色彩結構效果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五)肌理。在中國與西方的繪畫藝術作品里面,肌理結構都有比較直觀的呈現,畫家們借助多種類型的自然的或者工業的顏料,將這些或水性或油性的顏料用于表現平滑、凹凸等視覺結構關系,由此呈現出差異化的藝術效果。比如中國傳統繪畫材料更多平滑視覺效果的展現,再比如利用油性的或者丙烯類的極具可塑性材料,能夠讓肌理結構關系更符合現代的視覺需求。無論在任何一個區域或者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多種肌理結構的表現都是能夠見到的,特別是在現代及當代繪畫創作實踐環境下,因為有了更多自然的或者工業的綜合材料應用,讓畫家得以借助這些可逆性極強的材料拓展其自身藝術表現力,在二維畫面里使肌理語言結構發生更大的作用。與此同時,肌理結構同形態結構的復雜關系,又讓對肌理結構的研究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值得我們去深思。
(六)筆觸。對于筆觸結構來講,重點強調了畫家借助各種不同的繪畫工具,使畫作展現出滯留于其上的相應工具痕跡及其有機關聯。我們看中國與西方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品,絕大多數作品在繪畫語言形態表現以及形象特征傳達等方面,都應用到了或精或粗、或大或小的筆觸,由此所衍生出的節奏及韻律等,其意味是各不相同的,且均在畫面各個層次的單獨應用及彼此協調上,發揮著非常關鍵的視覺引導功能。此外,因為工具的不同,在畫作中所形成的痕跡,也可以為筆觸結構的特色帶來全然不同的體驗。
總之,無論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皆需要具有“中”的精神,即在創作的過程中多一些大局觀,而避免思維與方法上的狹隘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對繪畫的趣味追求,應當是以陰陽相調和、相扶持的態度來進行的,本文所探討的正是基于不同角度的繪畫結構研究,將這些結構認知整合起來,方能起到良好的理論帶動實踐作用。另外,我們認識到,正是因為有了多角度的復雜元素結構關系,因而才能構成起畫作整合結構,像節奏、韻律、形象元素等才能鮮明地呈現出來,以此為認知前提,對繪畫作品的“角度”加以把握并調整,可謂是繪畫藝術構建時的先驗理論。
參考文獻:
[1]謝丹.談裝飾繪畫的結構與形式[J].美術教育研究,2016(2):28-28.
[2]金益.用鏡頭拍攝出水墨畫的意境——再談濕板技術在影視創作中的應用[J].視聽縱橫,2017(1):82-83.
美術老師評職稱可發表論文《繪畫技術教學對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的美術教育中非常注重學生的審美意識,然而審美和繪畫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培養審美意識中,應強化學生繪畫技術的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實現美術教育。下面文章重點介紹了繪畫技術教學對美術教育的重要性,論述繪畫技術教學對美術教育產生何種作用,希望幫助廣大教師在美術教育過程中能夠得到一定的啟發。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