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炎黃子孫在當下中國人——至少是漢族人中——接受度很高,是流傳極廣的代稱。
很多地方在著力挖掘和炎黃二帝的關系。每年公祭黃帝更是熱鬧,傳說中的黃帝陵所在地陜西黃陵縣和黃帝出生地河南新鄭市為爭搶祭黃正統,試圖力壓對方。就連遠在江南、和傳說中的黃帝活動范圍相差甚遠的浙江縉云縣,也想在祭黃中分一杯羹。
此外,炎黃子孫一詞亦為大陸外的華人所認同,大陸媒體宣傳港澳臺和旅居海外的華人華裔時,也尤為喜歡采用“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稱呼。
雖然“炎黃”中炎帝排名靠前,但是若論該傳說的中心人物,那還是非黃帝莫屬。黃帝被尊為全體華人的共祖,如今已根深蒂固。這種地位是否自古如此呢?
黃帝究竟是如何出現的?
甲骨文里并沒有關于黃帝的記載,各類確證時間在春秋時代之前的文獻,如《尚書》周初八誥、《詩經》等也沒有黃帝的蹤跡。“黃帝”之名最早出現于戰國齊威王時代的陳侯因齊(即齊威王)敦銘文中。
這篇銘文里,齊威王敘述自己身世時將黃帝說成自己遠祖,以增強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戰國時期《左傳》《國語》等文獻中提到黃帝的一些事跡,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有“遇黃帝戰于阪泉之兆”。
這些記載說明當時人格化的黃帝已經開始出現,其影響力已大到把黃帝說成自家祖先可以有鞏固政權作用的地步。當然,它伴隨著一系列“黃帝”周邊產品的逐漸完善,譬如黃帝被說成是醫學、文字、數學、音樂、軍陣、舟車的發明者。
隨著時間推移,黃帝傳說的影響力和范圍不斷強化,漢初司馬遷時已有如下言論:“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充分體現黃帝傳說流傳之廣。
【中華民族】
清朝后期,中國在列強堅船利炮下中屢屢失利,傳統以天朝為中心的天下世界觀受到嚴重沖擊。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傳入中國,知識分子認為中國之所以羸弱,任人宰割,正是由于沒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和國家,國民缺乏凝聚力,缺乏對異種的排斥。
梁啟超1899年寫成的《愛國論》中的一段話頗有代表性:“我支那人,非無愛國之性質也。其不知愛國者,由不自知其為國也。中國自古一統,環列皆小蠻夷,無有文物,無有政體,不成其為國,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國視之。故吾國數千年來,常處于獨立之勢,吾民之稱禹域也,謂之為天下,而不謂之為國。既無國矣,何愛之可云?”
為了能夠讓中國轉化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大批知識分子投入構筑中華民族的事業當中。
民族的形成需要有共同歷史背景形成的集體心理,以凝聚全體成員。故而民族雖然是很晚近的概念,但構建民族卻是把歷史追溯得越久遠越好。
在19世紀后期民族國家興起的浪潮之中,不少國家都從故紙堆里面挖出了自認的古代本民族杰出人物,以促使全體國民形成對本族先賢的崇拜模仿,從而形成共同感情。
在構筑民族的過程中,為全體成員杜撰一個統一來源非常重要。共同的族源可以佐證族群內部的一體性,將族群自身和他者明確分開,對形成內部一致對外排斥的民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學期刊論文發表范文:社科縱橫期刊發表簡述珍惜和善待當面批評。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