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學術不端是學術界的大忌,然而學術不端行為屢屢在高校發生,這些事件的發生暴露出了高校學術存在的問題,高校面臨學風浮躁,學術失范等挑戰,這些都是需要學術人員應加以重視的。
第一、評價體系單一,監督力度不足
“沒有文章就沒有課題,沒有課題就沒有文章。”國內某高校教師說,當前高校評價體系單一,以科研成果論英雄,職稱晉升、評崗定級,課題、獎項申報等都需要論文。
“老師發文追求短平快,源于制度設計本身就是短平快的。”國內一所高校的老師說,學術造假屢禁不絕與“制度效應”大有關系,比如評聘職稱、評獎評優、績效考核都要靠論文,現在一些高校“非升即走”,教師壓力大,為了趕上發表節奏,就可能出現不理智行為。
“大多數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晉升都以科研為導向,各種課題申報、基金項目都需要一定科研成果作支撐,當教師通過常規途徑無法完成科研任務時,就可能鋌而走險,出現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國內核心期刊一位編輯說。
還有受訪者表示,我國高校部分教師薪酬待遇較低,有通過科研快速增加收入的動力。在“985”高校里,講師低的年收入20萬元左右,常規的四級教授30萬元左右。有的理工科科研項目有間接費用,占項目經費25%左右,這是項目負責人可以直接支配的費用,一定程度上助推部分教師追求科研成果“短平快”,滋生造假。
“學校的考核評價導向就是科研成果,如果這種機制過于強大,常常否定學校的‘成果’,會給學校造成不必要的名譽或者實際損失,學校是不愿意看到的。”一位高校老師說,有的舉報雖然到了學校,但學校怕引起輿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一般不會對外公布結果,導致造假者痛感不足。
第二、制度要扎牢,處罰要嚴格
近年來,我國整治學術不端行為的力度不可謂不大。近期,針對國外出版機構撤回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一事,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發布通知,要求各高校開展撤稿論文自查工作,核實論文撤稿原因,嚴懲學術不端行為。
不過,相關人士指出,長遠來看,相關的學術評價和科研誠信體系仍亟待完善。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姚榮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對高校老師在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學生工作、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相關要求。要進一步健全高校學術不端的預防和管理體系,增強主體責任,形成學術不端行為治理的制度鏈條。
“從國家層面來看,需要進一步完善學術評價體系,深化職稱評聘制度改革。”受訪教育界人士認為,雖然高校教師職稱評聘制度改革破冰,強調“破五唯”,但后續未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只破未立”造成高校無所適從,最終還得靠“論文”來衡量。要加快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從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社會貢獻等方面綜合評價老師,不搞一刀切,讓評價機制真正發揮正向激勵作用。
總之,要真正做到對學術造假“零容忍”,還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學術不端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預防和懲處機制,建立完善科研誠信機制,加大對學術不端的懲處力度。同時要加強科研誠信宣傳教育,多舉措強化高校教師的學術素養、誠信意識、法律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