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3月23日,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學術交流會在重慶舉行。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中國地質科學院,重慶、甘肅、山東等5省(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全國各地36家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的主要負責人和專家共200余人參加會議。
此次會議是全國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首次學術交流會,會議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直屬科研單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承辦。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8家工程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專家學者重點圍繞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礦產勘查等領域工程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支撐服務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等典型案例作了學術報告,分享了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的經驗成效。
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在會上分享了地質災害監測領域的“重慶經驗”,該院地質災害研究所所長陳立川介紹,依托該院建設的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技術創新中心自主研發了應力類、位移類、傾斜姿態類、影響因素類等4大類15項監測設備,產品全部通過國家或省部級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認證。該院自主研發的基于相位萃取的復雜山區地質災害InSAR(干涉雷達)形變快速識別技術,災害宏觀形變識別率超過90%,目前這一技術成果在三峽庫區、烏江流域廣泛應用,已累計識別地災隱患2700余處,識別新增隱患300余處,跟蹤監測重大災害23處,為地質災害防治由災后救助向災前預防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此外,在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領導下,重慶地研院正在探索構建“數字三峽—地質災害防治三維實景模型”,該項工作是數字重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實踐。
當天下午,與會人員還前往依托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及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進行了參觀,對該院在地質災害防治、頁巖氣勘探開發、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古生物研究等領域取得的科技成果及社會影響進行了詳細了解。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
級別:北大核心,JST,CSCD,CSSCI,WJCI
ISSN:1002-210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