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年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漢中市漢臺區食用菌產業現狀與對策建議

時間: 分類:農業論文 瀏覽次數:

摘要分析了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矛盾,提出了漢臺區食用菌產業發展思路和建議,為促進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用菌;秦巴山區;特色產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食用菌是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僅次于糧食、油料、水

  摘要分析了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矛盾,提出了漢臺區食用菌產業發展思路和建議,為促進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用菌;秦巴山區;特色產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農業食用菌

  食用菌是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僅次于糧食、油料、水果、蔬菜的第五大農作物,食用菌產業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的“五不爭”特點,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新方向,改善人民生活,支撐國家食物安全的生力軍。近年來,陜西省漢臺區立足城郊型農業區情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把食用菌列為農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重要產業,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推行“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帶動模式,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雙贏的局面,全區食用菌生產呈現健康持續和加速發展的好勢頭。

  1漢臺區食用菌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食用菌產業是漢臺區傳統優勢產業。特殊的盆地效應,境內氣候溫潤,物產豐富,非常適宜食用菌產業發展。漢臺區立足秦巴山區資源稟賦,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骨干產業納入漢中市“6+X”產業發展布局,初步形成以漢中康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武鄉鎮、漢王鎮、徐望鎮,輻射宗營鎮、河東店鎮,“三區兩翼”生產布局快速形成,形成集菌種繁育、基地示范、產品回收、加工銷售一體化生產經營格局,并不斷向周邊縣市輻射拓展,成為農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1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漢臺區把食用菌產業納入全市“6+X”產業發展布局,大力發展以香菇、木耳為主的袋料食用菌,靈芝、赤松茸、羊肚菌等高附加值食用菌試種成功。全區食用菌生產示范示范鎮9個、專業村22個。2020年香菇袋料栽培500萬袋,鮮菇產量達3840t;平菇袋料栽培55萬袋,鮮菇產量達550t。種植羊肚菌310畝、大球蓋菇150畝、靈芝100畝、秀珍菇15萬袋;草菇、灰樹花、桑黃等品種均有栽植。

  1.2產業鏈條日趨完善按照全產業鏈開發理念,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先后引進康田生物、富源菌業等3家龍頭企業落地我區。市級以上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1個,培育食用菌新型經營主體18家。推進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工程,建成中小型保鮮庫5座,配套烘干、倉儲、分選、冷鏈運輸車輛等設施裝備,延長了產業鏈條,有效調節了市場供應周期。加快發展食用菌速食品、保健品、藥品等精深加工,適應省內外多元化市場需求。

  1.3助農增收效果明顯漢臺區大力推廣“統一制袋接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回購、農戶分戶種植”的“三統一分”模式,以托管代養、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以栽培袋料香菇為例,投入產出比約為1︰2.5,農戶每年栽培袋料香菇1萬袋,可實現增收7萬元。食用菌生產新型經營主體,依托食用菌產業鏈上接市場、下連貧困戶,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2019年共有12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362戶貧困戶,并實現人均增收3000余元。

  2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盡管漢臺區食用菌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食用菌產業特色化、現代化、綠色化、產業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短板。從產業發展看,雖然在產業扶貧強勢推動下,漢臺區食用菌生產規模雖取得明顯擴張,2020年我區袋料食用菌生產規模也只有500萬袋,產值僅5000余萬元。受種植規模、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不同主體種植效益差別較大。

  從產業水平看,漢臺區食用菌生產步子慢、規模小,主要以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為主,生產基地規模小,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數量少、實力弱、帶動能力不強,產業的規;、設施化水平總體較低,仍以香菇、木耳等大宗貨、大路貨為主,部分種植戶生產加工設施比較簡陋,加工設備及生產工藝相對落后,對市場信息反應滯后,影響產品質量及種植效益。從產業鏈條看,漢臺區具有行業引領能力的現代化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較少。加工設施裝備大多是簡單分檢、包裝,產品多以干品、鮮品等初級產品為主,中高端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加工轉化增值的空間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同時,品牌打造力度不夠,品牌營銷滯后。從市場流通看,生產主體散、小、弱,規模經營水平低,生產者在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信息不對稱,缺乏定價權。同時,銷售供應網絡不健全、經營模式單一,倉儲物流、冷鏈運輸等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線上銷售不足,缺乏專業組織來指導生產、以銷定產,共同開拓市場。從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上看,食用菌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廣度與深度遠遠大于傳統的糧油作物,需要健全的技術服務網絡。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區內從事食用菌產業的專業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尤其在科研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人才十分短缺,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

  3今后的思路和發展建議

  搶抓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機遇,充分發揮漢臺綠水青山資源優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結合,按照市委“6+X”的產業布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以“擴張規模、壯大龍頭、技術進步、提升效益、促進增收”為主線,堅持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市場化運作、品牌化推進、聯盟化經營,加快推進食用菌產業由注重數量向提高單產和質量轉變。

  由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循環發展,由分散小規模生產向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轉變,形成食用菌特色高效產業發展新格局,推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奮力把食用菌產業打造成為鞏固脫貧成果、富民興村的骨干產業,資源綜合利用、生態循環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強鎮興區、促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3.1強化政策資金扶持

  近幾年實踐證明,食用菌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在產業扶貧中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群眾廣泛受益,但也存在投資大、經營風險大等突出問題,建議市、區政府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制定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生產大棚、菌種研發、產品開發、加工設施等環節給予一定補助,對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與示范推廣、技術培訓、菌渣循環利用等方面給予支持,切實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和快速發展。

  3.2優化產業布局

  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點、規模發展的原則,大力發展以香菇、平菇為主的適度規模種植,擴大羊肚菌、大球蓋菇等特色菌菇類種植面積。要把培育增大龍頭企業作為帶動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大力發展食用菌加工業,扶優做強加工型、外向型、聯基地的龍頭企業。采取“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方式,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道路,推進食用菌規模化經營。

  通過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等系列措施,建設特色鮮明、規模聚集、產能穩定、效益明顯的食用菌核心示范區,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食用菌小產業大基地的規模化發展格局,堅持“系統化思維、全產業開發、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從食用菌標準化種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銷售等多角度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培植優勢知名品牌,創新營銷模式,拓展增收空間。

  3.3加快標準和質量體系建設

  加快制定食用菌生產技術規范,形成食用菌菌袋生產、栽培管理、產品分級、產品加工及檢測檢驗、流通銷售、休閑觀光等地方標準,規范食用菌產業發展有關環節技術標準,提升產業質量及效益,切實推進農業產業綠色化、標準化、高效化發展。

  3.4注重區域品牌建設

  以全市食用菌產業聯盟成立和“味見漢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發布為契機,推進小農戶對接大市場、融入大產業、共享大品牌,充分發揮漢臺青山綠水資源優勢,緊扣中心城區“菜籃子”建設,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積極開展“兩品一標”認證,強化新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同時,加快食用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電商營銷、直播帶貨等“互聯網+”新型銷售模式,促進全區菌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3.5強化科技投入與保障

  實施科技興菌戰略,提升創新能力。改善全區現有人才隊伍結構,促進大中型企業聯合科研院校建立食用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依托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農技中心、漢中市農科所,培養更多的本地食用菌專家,切實解決生產中關鍵技術問題,促進菇農穩定增收。圍繞解決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和技術難題,進一步健全培訓機制,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對種植戶進行全方位技術培訓,逐步提升種植戶技術水平。并結合面源污染治理,積極開展菌渣循環利用試驗示范,促進菌菜、菌果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彩虹,劉奇正,張嬌嬌.近十年中國重要食藥用菌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雜志,2017(4):1-9.

  [2]張曉程,趙艷茹,李俊建,等.漢中市漢臺區食用菌產業在助推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現代食品,2018(24):4-5.

  作者:吳強劉明魯王永琦郭輝

中文核心期刊推薦

SCI核心期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