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在精神分裂癥病理生理機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橫斷面病例 - 對照研究設計。患者組為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其中發病后從未治療組、停止治療組 [具體例數未明確]。正常對照組為與患者組性別、年齡匹配的 [具體例數未明確] 名健康人。對患者組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定病情嚴重程度,測定血漿 BDNF 濃度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用多變量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差異。

  結果:從未治療組、停藥組患者血漿 BDNF 濃度均低于對照組(P<0.01);而從未治療組與停止治療組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組的血漿 BDNF 濃度與陰性癥狀因子分(r=-0.509,P<0.01)及總病期呈負相關(r=-0.426,P<0.01),與發病年齡、陽性因子分、總分的相關性均無統計學差異。

  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 BDNF 濃度低于正常,可能是參與精神分裂癥病理生理機制的一種重要物質。

">

欧美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年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中華精神科雜志投稿格式參考范文:精神分裂癥患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及其與臨床癥狀的關系

時間:

  引言

  迄今,精神分裂癥病因及病理機制遠未闡明。神經發育異常假說認為,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是腦組織早期發育異常的結果,這是目前關于該病病因及發病機制最有影響的假說。最近的影像學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大腦損害呈進行性。作為對神經發育假說的補充及完善,學者們又提出精神分裂癥存在大腦進行性發育障礙的假說。

  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存活及成年期的損傷修復等受多種神經遞質及其他有關物質調控,其中包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在內的神經營養因子在神經元發育及功能保持中起重要作用,故其可能是參與精神分裂癥病理生理的物質。有研究顯示,長期接受神經阻滯劑治療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血漿 BDNF 降低,并與陰性癥狀存在相關。也有報道稱精神分裂癥患者 BDNF 濃度低于正常對照,但部分研究結果不一致,且這些研究對象大多為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不能排除藥物治療對血漿 BDNF 濃度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以發病后從未治療或停藥≥6 周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 BDNF 與精神分裂癥的關系。

  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本研究為橫斷面的病例 - 對照設計。

  患者組: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4 版(DSM-IV)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選擇發病后從未接受抗精神病治療(包括藥物及電休克等物理治療),或院外自行停用藥物等治療≥6 周、3 個月未用長效類藥物者入組。排除腦血管疾病、癲癇、出現昏迷的腦外傷等腦器質性疾病史,合并酒、藥等精神活性物質使用及人格障礙,患有重大軀體疾病(如心、肝、腎衰竭及各種腫瘤等)者。患者組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均來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門診或新入院患者,其中男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女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年齡 [具體范圍未明確] 歲,平均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歲,受教育年限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年,總病期 [具體范圍未明確] 個月至 [具體年限未明確] 年,中位數 [具體數值未明確]。

  臨床亞型包括偏執型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未分化型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解體型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殘留型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因病程不足 6 個月而診斷為分裂樣障礙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因偏執型最多見,故將其他幾種亞型的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患者合為其他亞型組。PANSS 總分為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分,陽性癥狀因子分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分,陰性癥狀因子分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分,一般病理因子分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分。根據是否曾接受過抗精神病的系統治療,將患者組分為從未治療組(MN 組)和停藥組(MF 組),后者的總病期明顯長于前者(分別為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年和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年;t₄₆=-2.394,P=0.027)。

  兩組間在性別構成、年齡、受教育年限、發病年齡、PANSS 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² 或兩獨立樣本 t 雙側檢驗,均 P>0.05)。停藥組大多使用過≥2 種抗精神病藥,較多者為舒必利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次、利培酮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次、氯氮平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次、奮乃靜 [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次,停藥時間為 2 周~6 個月([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停藥 2 周,[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停藥 4 周,[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停藥 6 個月),[具體例數未明確] 例在完全停藥前至少 3 個月內不規律服藥,所有患者在入組前 3 個月內均未使用長效抗精神病藥。

  正常對照組:[具體例數未明確] 名,均為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健康工作人員,按照精神科臨床檢查的一般程序及內容對應征者進行檢查,排除應征者本人有精神疾病史或其一、二級親屬有精神分裂癥及情感障礙家族史者。[具體例數未明確] 名中男 [具體例數未明確] 名,女 [具體例數未明確] 名,年齡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歲,受教育年限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年。患者組與對照組的人口學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經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所有人組對象及其親屬均對本研究的目的、流程等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方法

  血液標本的留取及處理:所有人組者在臨床 PANSS 評定的當日或第 2 天早 7-9 點抽取靜脈血,乙二胺四乙酸抗凝,離心分離血漿,置于 - 80℃條件儲存備用。

  血漿 BDNF 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按照試劑盒(BDNF Eₘₐₓ® R ImmunoAssay System,USA)的說明書操作。測定者在對樣本患者分組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操作,建立校正曲線及進行濃度分析。

  統計學處理:對數量變量(如 BDNF 濃度、年齡、總病期、PANSS 評分等)進行正態性檢驗,分組(未治療組、停藥組及對照組)、性別、PANSS 評分等符合正態分布。多變量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及性別間的差異,組間兩兩比較的分析用 LSD 檢驗(方差齊同時)或 Tamhane 檢驗(方差不齊時)。對分類變量,用 χ² 檢驗比較組間的差別。相關分析患者組血漿 BDNF 濃度與發病年齡、陰性和一般病理分、總病期及病情嚴重程度(PANSS 總分、陽性癥狀因子分)的相關程度。

  結果

  一、患者組與對照組血漿 BDNF 濃度比較

  未治療組和停藥組患者 BDNF 濃度均低于對照組(P 均 = 0.000),而兩組患者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943)。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 BDNF 濃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12),組間與性別間亦無交互作用(P=0.540)。

  二、患者組臨床亞型間血漿 BDNF 濃度的比較

  偏執型患者血漿 BDNF 濃度為 [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pg/ml,高于其他亞型組患者([具體數值未明確]±[具體數值未明確] pg/ml),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₄₆=1.14,P=0.262)。

  三、患者組血漿 BDNF 濃度與臨床資料的相關

  患者組血漿 BDNF 濃度與陰性癥狀因子分呈負相關(r=-0.509,P=0.000),與總病期呈負相關(r=-0.426,P=0.003);與 PANSS 總分(r=0.274,P=0.060)、陽性癥狀因子分(r=0.106,P=0.473)、一般病理因子分(r=-0.106,P=0.473)、年齡(r=0.060,P=0.647)、發病年齡(r=-0.060,P=0.685)無相關。

  討論

  本結果顯示,在排除了藥物治療可能的影響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漿 BDNF 濃度仍低于正常對照,且 BDNF 濃度與陰性癥狀嚴重程度及總病期存在負相關,即有更重陰性癥狀及更長病期患者的 BDNF 濃度越低。這提示 BDNF 可能參與了精神分裂癥的病理機制,尤其可能與精神分裂癥的進行性發育障礙的關系較為密切。

  BDNF 主要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及外周感官,在個體發育期,神經營養因子是神經元存活、分化的重要調節因子;進入成年期,在維持中樞神經元正常功能、調節突觸可塑性、參與損傷修復等方面仍起重要作用。由于 BDNF 能夠通透血 - 腦脊液屏障,故血漿濃度能夠反映其腦內水平。低 BDNF 濃度顯然不利于大腦正常功能的維持,因此,這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緩慢進行性病程的病理基礎之一。

  因本研究為橫斷面設計,不能對 BDNF 水平與精神分裂癥大腦進行性發育障礙的關系做出因果性推論,血漿 BDNF 濃度也只是間接反映其在大腦濃度。盡管如此,本研究結果在今后對大腦進行性發育障礙假說的驗證研究中,仍有其重要的線索意義。

張衛華;譚云龍;周沫;周東豐,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