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體周圍感染(PJI)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災難性并發癥,其預防、診斷與治療均較為復雜。自 2011 年發布了首個明確的 PJI 定義以來,學術界對 PJI 診斷的認識不斷深入,其診斷標準經歷了多次修訂與完善,相關的新型輔助檢查項目、實驗室檢查指標與診斷技術也在持續涌現與進步,至今方興未艾。但是,PJI 診斷中仍存在部分未能取得共識的問題。本文對 PJI 的診斷標準沿革進行綜述,并對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病原菌鑒定等方面的 PJI 診斷技術進展進行總結。

">

欧美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年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投稿格式參考范文:人工關節假體周圍感染的診斷標準沿革與技術進展

時間:

  假體周圍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一種嚴重并發癥,主要由多種病原菌(以細菌為主,少數可見真菌感染)與人工關節假體和 / 或假體周圍骨組織、軟組織相互作用導致。PJI 最常見癥狀是關節疼痛,可能伴有受累關節局部感染癥狀(如皮膚發紅、關節腫脹、皮溫升高),但不一定發熱。作為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嚴重并發癥之一,PJI 不僅會致使人工關節置換術失敗,還與患者死亡風險顯著提高密切相關。

  然而,PJI 的診斷較為復雜,因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且病原菌檢測難度較大,沒有一種單獨的檢測方法能夠完全準確地診斷 PJI。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在 PJI 的診斷標準、實驗室檢查、病原菌檢測與鑒定等方面均提出了諸多新觀點,基于此,本文將結合國內外文獻對近年來 PJI 診斷技術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PJI 的診斷標準沿革

  學術界對 PJI 診斷的認識不斷深化與進步。2011 年美國肌肉骨骼感染學會(MSIS)開始制定 PJI 診斷標準,此后,國際共識會議(ICM)、歐洲骨與關節感染協會(EBJIS)等諸多學術組織也先后制定了 PJI 的診斷標準,并持續對其進行補充和修訂。

  2011 年,Javad Parvizi 教授主持 MSIS 并開創性地制定了首個明確的 PJI 定義,為后續諸多相關指南性或共識性文件奠定了基礎,但受當時技術條件所限,該定義中的次要標準僅包含一些常規檢查項目,在識別 PJI 時缺乏足夠的特異性。

  基于 2011 年 MSIS 的定義,2013 年 7 月舉辦了關于 PJI 的第一屆 ICM,并形成了第一版 PJI 共識,即 “費城共識”。該共識在基本認可 MSIS 診斷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調整,如在次要標準中增加了關節液白細胞酯酶檢測,刪除了膿液這一指標,還根據感染的急性程度確定了次要標準的閾值,但該共識缺乏臨床驗證,無法確切診斷出所有的 PJI。

  隨著技術的發展,2018 年 ICM 修訂發布了第二版 PJI 共識。其主要標準與 2013 版 ICM 共識相似,在次要標準中根據術前 / 術中進行分類,并引入了評分系統來定義 PJI,使診斷更加準確。

  2021 年,EBJIS 在 MSIS 的支持下發布了更新的 PJI 定義。新定義提出 “感染可能性不大、可能感染、確認感染” 的三級定義原則,并強化了臨床表現與核素骨顯像在診斷中的作用。

  此外,美國傳染病學會(IDSA)、美國骨科醫師協會(AAOS)等組織也先后制定了 PJI 診療的指南性文件,針對前述標準中的輔助檢查等技術細節提供了相應建議。目前還沒有統一的 PJI 臨床診斷標準,使用不同標準的診斷結果可能會出現差異。

  2PJI 的診斷技術進展

  在現有的診斷標準中,外周血或關節液的實驗室檢查指標是重要的診斷參考依據。隨著檢驗技術不斷進步,學術界針對 PJI 診斷中常規指標及新興指標開展了大量研究。

  2.1 常規實驗室檢查指標

  在 PJI 診療指南的推薦與臨床實踐中,ESR、CRP、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 6(IL-6)、D - 二聚體、關節液與外周血的細胞計數及其比值等,均為 PJI 診斷常用的輔助檢查項目。這類指標缺乏特異性,難以僅憑單一指標變化確診 PJI,但特定組合或調整后,在 PJI 診斷中仍能發揮重要作用。

  2.1.1 血細胞計數或其比值

  外周血白細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計數或比值升高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規診斷指標,但對 PJI 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不高。其他種類的細胞計數、百分比或計數比可能為 PJI 診斷提供參考,如中性粒細胞 - 淋巴細胞比值、淋巴細胞 - 單核細胞比值等,但這些指標的診斷性能一般,不能單獨作為篩查工具。不過,當細胞計數與其他血清學指標聯合時,對 PJI 診斷的價值可能顯著增加。

  2.1.2 對常規血清學指標認識的進步

  PJI 診療指南對其他常規血清學指標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2018 年的 ICM 共識提出血清 D - 二聚體在 PJI 診斷中的作用,但這一觀點在實踐中受到挑戰。雖然血清 D - 二聚體對急性 PJI 的診斷效用可能不高,但對慢性 PJI 的診斷仍有意義,且常規血清學指標相互結合可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2.1.3 關節液中的常規血清學指標

  關節液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日益受到重視,檢測關節液中 CRP、IL-6 等常規血清學指標能取得更好的診斷效果。聯合檢測血清和關節液的相關指標,比單獨使用血清檢測對 PJI 的診斷更加準確。

  2.2 新興實驗室檢查指標

  由于常規實驗室檢查指標存在局限,近年來許多新興實驗室檢查指標被用于 PJI 的輔助診斷,其中關節液 α 防御素、關節液白細胞酯酶和關節液鈣衛蛋白的相關報道較多。

  2.2.1 鈣衛蛋白

  鈣衛蛋白由中性粒細胞產生,能反映免疫細胞激活水平與炎癥反應水平。目前雖未被納入公認的指南或共識性文件,但關節液鈣衛蛋白總體準確率較高,診斷價值顯著高于關節液中的 α- 防御素、白細胞酯酶、CRP 與 IL-6 等諸多指標。

  2.2.2 關節液 α 防御素

  2018 年 ICM 標準首次將關節液 α- 防御素納入診斷指標中,有研究認為其是診斷效能優越的參考指標之一,但近年來部分文獻對其意義提出質疑,認為其與其他指標相比并無顯著優勢,且額外檢測無法為 PJI 診斷提供更多證據。

  2.2.3 關節液 D - 乳酸

  關節液 D - 乳酸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其診斷效能與關節液白細胞計數、關節液白細胞酯酶試紙檢測或 ESR 相當甚至更好,若未來有更多數據支持,有希望成為 PJI 診斷的輔助指標之一。

  2.2.4 其他新興指標

  一些前沿指標也引起學術界關注,如關節液中性粒細胞胞外殺菌網絡可提高對特定類型 PJI 的診斷率,還有關節液乳鐵蛋白、S100 鈣結合蛋白、D - 氨基酸、代謝組學特征等指標,但這些指標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其意義。

  2.3 影像學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

  2.3.1 影像學檢查

  PJI 不一定伴有特異性的放射學表現。在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中,核素骨顯像常被認為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但當前主流診斷標準并未普遍將其正式納入,主要原因是其無法區分感染和繼發于生理反應的炎癥,且在標準化方面缺乏共識性或指南性文件。目前,三時相核素骨顯像是疑似 PJI 病例的一線核醫學檢查方法。近年來,MRI 在 PJI 診斷中的作用逐漸受到更多關注,腹股溝淋巴結超聲檢查也可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2.3.2 組織病理學檢查

  2011 年的 MSIS 標準已將組織病理學檢查列為 PJI 的診斷指標,適用于術后診斷。近年來研究發現,術前活檢培養與關節液培養比較無明顯優勢,但將活檢組織病原菌培養與組織學分析相結合,在改善 PJI 術前診斷方面顯示出巨大潛力,對于病原菌鑒別困難、關節液抽吸后診斷結果不明確的患者,開放切口活檢有助于確定病原菌。

  2.4 病原菌鑒定

  在 PJI 的診斷中,病原菌的檢出與鑒定至關重要,不僅是診斷的確鑿證據,也是制定治療方案的關鍵依據。

  2.4.1 術中所取出關節假體的處理

  對術中取出的關節假體或假體周圍組織進行病原菌培養對 PJI 診斷很重要,術前病原菌檢測可靠性相對有限,不能替代術中標本的病原菌培養。對術中取出的假體進行超聲震蕩、取裂解液培養有助于提高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所有人工關節翻修術均應進行超聲裂解液培養。除超聲震蕩技術外,也有應用化學試劑處理取出的假體并進行培養的報道。未預料的培養陽性(UPC)日益受到關注,多數 UPC 可用污染解釋,但在 THA 翻修術中發現的單個 UPC 仍可能是后續發生 PJI 的危險因素。

  2.4.2 PJI 的分子診斷

  病原菌培養耗時較長,利用分子檢測手段確定病原菌并鑒別其種類成為當前 PJI 病原學診斷的重要方向。PJI 病原菌的分子診斷技術主要包括基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檢測和基于測序技術的檢測。測序技術主要為 16S 核糖體 RNA(rRNA)測序和二代測序(NGS)技術,NGS 技術在 PJI 診斷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但分子診斷技術并非完全可靠,術前關節液培養與術中組織培養的吻合率難以令人滿意。

  3小結

  PJI 的診斷標準經歷十余年修訂變遷,仍在不斷進步與完善。近年來,外周血與關節液相關指標的檢驗為 PJI 診斷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三時相核素骨顯像依舊是重要的一線核醫學檢查方法,MRI 也逐漸受到更多關注,超聲裂解等方式可提高 PJI 培養的準確性,以 PCR 和 NGS 技術為代表的 PJI 分子診斷技術持續發展。

  然而,當前 PJI 診斷仍然缺乏有可靠循證證據支持的公認標準。新興檢驗指標和技術有待進一步研究驗證,以往廣泛應用的指標在 PJI 診斷中的作用也有待挖掘。未來期望有更多嚴謹研究對診斷技術進行歸納總結,普及新興檢驗指標檢測,建立標準化流程,確立抗生素應用原則,開發并驗證更先進的病原學診斷方法,為影像學檢查制定規范流程和標準性文件,形成更可靠的診療指南,使 PJI 得到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

張克石;吳婕;徐超;韓亞軍;王蓮朋;裴征;關振鵬,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骨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