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奈酚(kaempferol,KMF)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多種生物和藥理活性,主要由植物組織的傳統有機溶劑提取和工程菌發酵獲得,因其高成本和繁瑣的生產過程而限制其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為獲得一種操作性更強、更經濟的山奈酚大規模生產方法,建立了一套利用自誘導培養基合成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物系統,以柚皮素為底物,利用轉入了擬南芥來源的黃烷酮 3 - 羥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和黃酮醇合酶 1(flavonol synthase 1,FLS1)基因的大腸埃希菌合成山奈酚。結果表明:優化自誘導培養基和生物轉化條件后,山奈酚產量提高 2.17 倍,達(212.46±3.22)mg・L⁻¹,底物轉化率由(66.15±1.16)% 提高到(85.87±0.49)%。這一研究不僅可開發一種操作簡便、得率高、成本低的山奈酚制備方法,還可為其他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產提供一條重要思路。
">時間:
類黃酮是一大類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多種有益健康的生物活性,山奈酚(KMF)作為重要的黃酮醇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菌和抗炎等廣泛的藥物和生物學特性,在醫藥和食品工業中應用潛力巨大。目前,KMF 主要通過傳統植物組織有機溶劑提取或化學合成獲得,但前者因植物中 KMF 含量低導致耗時、繁瑣、成本高,后者需多步驟、有毒試劑和極端條件,經濟和安全性不足,均限制了大規模生產。
隨著合成生物學發展,生物合成途徑成為新策略。KMF 生物合成中,黃烷酮 3 - 羥化酶(F3H)和黃酮醇合酶 1(FLS1)是關鍵酶,可催化柚皮素(NRN)轉化為 KMF。已有研究利用工程菌實現 KMF 合成,但存在操作復雜、耗時費力等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自誘導培養基優化工程菌合成 KMF 的過程,提高產量和效率。
1 材料與方法
1.1 細菌菌株、質粒、試劑和 AIM
菌株與培養:大腸埃希菌 DH5α 和 BL21 (DE3) 用含 34 μg・mL⁻¹ 氯霉素的 LB 培養基培養。
質粒與酶:原核表達載體 pACYCDuet-1 用于克隆目的基因,限制性內切酶、T4 DNA 連接酶等購自相應公司。
試劑與培養基:標準品 NRN、DHK、KMF 及化學品購自 Sigma-Aldrich 公司。初始自誘導培養基(AIM)含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H₄)₂SO₄、KH₂PO₄、Na₂HPO₄、葡萄糖、乳糖和 MgSO₄等成分。
1.2 重組質粒構建
通過 PCR 擴增擬南芥來源的 AtFLS1 和 AtF3H 基因,克隆至 pACYCDuet-1 載體中,構建重組質粒 pACYCDuet-AtFLS1-AtF3H,其中 AtFLS1 插入 SalI 和 NcoI 位點,AtF3H 插入 NdeI 和 XhoI 位點。
1.3 工程菌中 KMF 的初始自誘導體系建立
將重組質粒轉化至大腸埃希菌 BL21 (DE3),接種至含氯霉素和 0.5 mmol・L⁻¹ NRN 的初始 AIM 中,25℃振蕩培養 24 h,用乙酸乙酯提取類黃酮,甲醇溶解后進行 HPLC/ESI-MS 分析。
1.4 HPLC/ESI-MS 分析
將樣品用 50% 乙腈稀釋過濾后,按實驗室方法進行 HPLC/ESI-MS 分析,檢測類黃酮成分。
1.5 AIM 優化
乳糖濃度優化:在含 0.5 g・L⁻¹ 葡萄糖和 0.5 mmol・L⁻¹ NRN 的 AIM 中,設置乳糖濃度為 1.0、2.0、4.0、8.0、12.0、16.0 g・L⁻¹,篩選最佳濃度。
葡萄糖濃度優化:在含 4.0 g・L⁻¹ 乳糖和 0.5 mmol・L⁻¹ NRN 的 AIM 中,設置葡萄糖濃度為 0、0.125、0.25、0.5、1.0、2.0 g・L⁻¹,篩選最佳濃度。
1.6 培養條件優化
溫度優化:在 25、35、45℃下培養工程菌,確定最佳反應溫度。
底物濃度優化:在含 0.25、0.5、1.0、2.0、3.0、4.0 mmol・L⁻¹ NRN 的 AIM 中,35℃培養 24 h,優化底物濃度。
反應時間優化:在含 2.0 mmol・L⁻¹ NRN 的 AIM 中,35℃分別培養 12、24、36、48 h,確定最佳反應時間。
1.7 統計分析
試驗結果以 “均值 ± 標準差” 表示,采用雙尾學生 t 檢驗評估組間差異顯著性,P<0.05 為顯著,P<0.01 為極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工程化大腸埃希菌 BL21 (DE3) 中 KMF 的初始自誘導體系建立
構建的重組質粒 pACYCDuet-AtFLS1-AtF3H 轉化至大腸埃希菌 BL21 (DE3) 后,在初始 AIM 中培養,HPLC/ESI-MS 分析顯示,培養物中產生保留時間為 10.37 min(m/z 285.1000,KMF)和 6.59 min(m/z 287.1000,DHK)的化合物,證實自誘導體系成功合成 KMF。
2.2 AIM 成分優化
乳糖濃度:KMF 產量隨乳糖濃度升高至 4.0 g・L⁻¹ 時達平臺期,確定最佳乳糖濃度為 4.0 g・L⁻¹。
葡萄糖濃度:KMF 產量隨葡萄糖濃度升高至 0.5 g・L⁻¹ 后下降,最佳葡萄糖濃度為 0.5 g・L⁻¹。
2.3 培養溫度優化
在 25、35、45℃下培養,KMF 產量在 35℃時達峰值,確定最佳培養溫度為 35℃。
2.4 底物濃度優化
隨 NRN 濃度增加至 2.0 mmol・L⁻¹ 時,KMF 產量達平臺期,底物轉化率隨濃度升高而降低,最佳底物濃度為 2.0 mmol・L⁻¹。
2.5 反應時間優化
反應時間延長至 24 h 時,KMF 產量達平臺期,底物轉化率持續增加后趨緩,最佳反應時間為 24 h。
2.6 優化前后 KMF 產量對比
優化后 KMF 產量從(97.89±3.64)mg・L⁻¹ 提高至(212.46±3.22)mg・L⁻¹,為優化前的 2.17 倍;底物轉化率從(66.15±1.16)% 提高至(85.87±0.49)%,顯著提升合成效率。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優化自誘導培養基(AIM)的葡萄糖、乳糖濃度及培養溫度、底物濃度、反應時間等參數,顯著提高了 KMF 產量和底物轉化率。AIM 中葡萄糖和乳糖的代謝順序影響基因表達,高濃度葡萄糖因碳分解代謝物阻遏效應抑制 KMF 合成,而優化后的乳糖濃度可有效誘導靶蛋白表達。與傳統 IPTG 誘導方法相比,自誘導體系無需監測細胞密度和添加誘導劑,操作簡便、成本低、適合工業化放大生產。
研究也指出未來優化方向,如篩選不同來源的 F3H 和 FLS1 酶、優化密碼子、固定化工程菌、選育高產菌株或采用補料分批培養等,以進一步提升 KMF 產量和降低成本。
陳 磊;張智萍;廖 凱;張新躍,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