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西方哲學在學界受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中西方哲學比較研究漸趨熱門。近年來,中國哲學研究出現反思,有人批評在研究中使用西方哲學的概念、方法及借鑒其研究方式,主張開展自主且獨具特色的中國哲學研究。然而,人們較少思考中國哲學對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的影響。實際上,中國的思想文化在術語形成和觀念導向上,都對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哲學研究涵蓋眾多領域,其發展需要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相互借鑒、融通和共同進步。正確認識中國思想文化對我國哲學研究發展的影響,對理解哲學實質、推動我國哲學研究發展意義重大。
">時間:
“哲學” 一詞譯自 “philosophy”,它原本是西方的東西。哲學引入中國并得到發展,形成了中國的哲學(philosophy in China),即通常所說的 “我國哲學”。
在我國哲學研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哲學(Chinese Philosophy),它與西方哲學相對應,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等學科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哲學。中國哲學與中國的哲學不同,后者涵蓋前者。本文討論范圍限定在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相互區別且各具特色。人們承認中國哲學在形成和發展中借鑒了西方哲學的理論、方法,引入了相關用語和概念。在研究中,人們常談論西學東漸,討論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也會從中國哲學的性質特征出發批評西方哲學的缺點,但很少談及中國哲學對西方哲學的影響,而實際上這種影響是存在的。
中國的思想文化不僅對中國哲學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影響,對我國西方哲學的研究和發展同樣影響巨大。本文圍繞這一觀點,從用語、觀念等方面展開論述,旨在說明中國思想文化對我國哲學研究的重要影響 。
一、用語的影響
哲學引入中國與語言緊密相關。翻譯西方哲學著作讓人們知曉了哲學,但在語言轉換過程中,哲學受到中國思想文化影響,給思想呈現和理解造成問題。
以 “形而上學” 為例,它借自《易經》,用來翻譯 “metaphysics”。在西方,該詞與物理學、科學相區別,有學科劃分的含義;而中文 “形而上學” 消除了這些意思,只給人玄虛之感。
“本體論” 譯自 “ontology”,其詞根 “on” 與系詞相關,與語言和認識有聯系。但中文將 “being(on)” 譯為 “存在”,消除了其系詞特征,“本體論” 的翻譯也消除了與系詞的聯系,凸顯 “體” 字,易讓人誤解其與物理世界相關,與語言和認識無關。后來有人將 “本體論” 改譯為 “存在論”,仍未體現出與語言的關系。
“共相”“殊相”“感性”“知性” 的翻譯體現了中文對仗的表達特點。但這種翻譯影響了對原文思想的呈現,像 “共相” 和 “殊相” 的翻譯模糊了與原概念的聯系和延續性,“知性” 的翻譯也使原本明確的概念變得不明確。
這些都表明,中國思想文化影響了西方哲學用語的翻譯,譯文又反過來影響人們對西方哲學的認識。
二、觀念的影響
哲學引入中國前,中國沒有 “哲學” 之名。引入后,人們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尋找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形成 “中國哲學”。這一過程中,中國哲學的形成和發展受哲學觀念影響,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哲學觀念。
馮友蘭對哲學的認識有明顯變化。早期他比照西方哲學概念談論中國哲學,后來自己定義哲學。他晚年認為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這一觀點與人相關,且這種看法具有代表性,張岱年、牟宗三的觀點也體現了哲學與人的聯系。2018 年世界哲學大會主題 “學以成人”,也反映出中國哲學觀念的影響。
中國哲學在發展中,與西方哲學的關系一直是討論焦點,如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以馮友蘭為例,他早期和晚期因哲學觀念不同,在哲學史選材上差異極大。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哲學觀念,對我國西方哲學研究也產生了影響,如一些西方哲學研究者結合中國哲學談論哲學時,會推出與人相關的理念。
三、為 “存在” 辯護
中國哲學具有影響力,中國思想文化不僅影響中國哲學,也對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產生巨大影響。西方哲學研究涉及翻譯和理解問題,這會影響思想呈現和不同看法的形成。以 “being” 的翻譯為例,近年來存在兩種觀點,“存在論” 和 “一‘是’到底” 論。
存在論者為 “存在” 辯護的觀點,如認為中文難以將 “是” 變為名詞來翻譯、“存在” 符合漢語習慣、現代漢語習慣用雙音節詞等,這些都體現了漢語語言和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還有觀點認為系詞理解有邏輯主義傾向,會消除哲學意義,但在西方哲學關于 “being” 的討論中,邏輯始終相關且被使用。
“一‘是’到底” 論認為,“being” 應譯為 “是”,因為 “存在” 一詞沒有系詞含義,以 “是” 翻譯能呈現其兩種含義,而 “存在” 翻譯消除了其主要的系詞含義。在 “being” 問題討論中,中國哲學家因受中國思想文化影響,與西方哲學家存在理解差異,這是正常的,但要正確認識這種差異。
四、哲學的實質
哲學在西方思想文化中產生并發展,一直受其影響,如基督教、科學等都對哲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但西方哲學史有一條主線,即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到分析哲學,可簡稱為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提出研究 “是本身”,為哲學學科提供理論認識;笛卡爾的 “我思故我是” 與傳統形而上學相關;康德重新開啟關于形而上學的研究。
在形而上學相關討論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明顯,如卡恩、海德格爾對古希臘語言的探討。思想文化對哲學的影響涉及思想文化和哲學兩個方面,哲學具有學科性,自亞里士多德后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康德、黑格爾的著作因循形而上學,對哲學發展作用重大。
相比之下,中國思想文化對我國哲學研究的影響更復雜,因為涉及對西方哲學的理解。今天人們為 “存在” 辯護,實際是在為一種知識結構辯護,“一‘是’到底” 論則是對這種知識結構的質疑和批評。理解西方哲學中 “being” 問題,關鍵在于認識到翻譯與理解西方哲學的關系,以及邏輯對哲學研究的重要性,而知識結構中 “存在” 概念的根深蒂固影響了對 “being” 問題的正確理解。
五、形而上學與 “加字哲學”
認識中國思想文化對哲學研究的影響,區分形而上學和中國哲學,有助于更好地認識哲學性質和發展我國哲學研究。我國哲學研究受中國思想文化影響形成現有樣態,哲學引進到中國后產生了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基于二者區別,可看到西方哲學中也有形而上學和其他哲學的區別,由此提出 “加字哲學” 概念,將形而上學與 “加字哲學” 區分開來,中國哲學屬于經驗性的 “加字哲學”。
區分形而上學和 “加字哲學” 有諸多優點:
更好地認識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關于認識本身的認識,與邏輯相關,是先驗研究,貫穿哲學史,不同時期有不同形態。它借助邏輯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隨著邏輯變化而變化,不同哲學形態雖理論不同,但都是形而上學研究。
更好地認識中國哲學:中國哲學通過加 “中國” 二字確立研究對象,具有地域特征,與特定思想文化相聯系。“加字哲學” 具有經驗性,認識到這一點,對中國哲學研究定位有益,我們可以發掘傳統思想文化中有哲學意義的內容,同時思考中國哲學的定位問題。
更好地認識邏輯與哲學的關系: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主要體現在形而上學中,正確認識邏輯與哲學的關系,有助于理解西方哲學,如矛盾律的翻譯影響其邏輯意義;也有助于研究中國哲學,金岳霖運用邏輯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對中國哲學發展貢獻巨大。
正確地認識哲學,更好地發展中國的哲學:哲學難以定義是因為有形而上學和 “加字哲學” 兩種類型。不同的哲學定義依據不同,形而上學與 “加字哲學” 存在諸多區別。我國形而上學研究相對落后,需要正視問題,促進哲學健康發展。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都是解釋世界的方式,形而上學和 “加字哲學” 對世界的解釋及方式不同。
王 路,鄭州大學哲學學院,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