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頸動脈體瘤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方法:33 例頸動脈體瘤均經手術病理證實,均行 X 線平片及超聲檢查,其中 28 例經血管造影、20 例行 CT、16 例行 MRI 和 10 例行 MRA 檢查。回顧性分析頸動脈體瘤的各種影像學表現,評價其臨床價值。結果:各種檢查均可顯示腫瘤部位及其形態。頸動脈體瘤的 B 型超聲特點為中等偏低實質回聲,>3 cm 的腫瘤可見管道結構,但腫瘤上緣觀察欠清。18 例行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瘤內網狀血管。CT 增強顯示為富血管腫瘤,其中 1 例腫瘤均勻強化,頸內、外動脈密度與瘤體等同,難以分辨。MRI 的特點為瘤內見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確顯示頸內、外動脈分離。MRA 能良好顯示腫瘤與頸總動脈及其分叉的關系。血管造影可明確顯示供血動脈。結論:B 超、CT 和 MRI 對頸動脈體瘤的診斷各具一定的特征性。
">時間:
頸動脈體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化學感受器腫瘤。化學感受器主要存在于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但在頸靜脈、迷走神經、交感神經節、縱隔、肺、腹膜后及四肢偶爾也有化學感受器腫瘤發生。筆者收集了 33例研究其影像學表現進行分析探討。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1983 年 10 月至 2003 年 10 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病例 33 例,男 8 例,女 25 例,年齡 18 - 61 歲,平均 37.5 歲。頸部左側 21 例,右側 11 例,其中 1 例左右均有。臨床表現頸部逐漸增大包塊,表面光滑,質地中等,邊界清晰,腫塊可左右移動,8 例腫塊近期有疼痛。
1.2 檢查方法:33 例病人全部有 X 線平片及超聲檢查,28 例行血管造影(其中 3 例做頸總動脈穿刺造影,15 例做經股動脈選擇性頸總動脈造影),20 例行 CT 掃描;其中 6 例做了多層面(4 層)螺旋 CT 增強掃描;16 例行 MRI 和 10 例行 MRA 檢查。
2 結果
X 線平片均見頸部軟組織腫塊,無鈣化。超聲見頸部腫塊回聲均勻,呈中等回聲強度,彩超見腫塊位于頸內外動脈分叉處,血供豐富,與動脈緊密粘連。血管造影見頸總動脈分叉擴大,腫瘤位于分叉之間,見腫瘤血管及染色,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血供頸內外均勻供血,以頸外動脈供血為主,供血動脈為多支細小血管,造影劑排空延遲。CT 表現 20 例為頸部均質性腫塊,CT 值 40 - 60HU,邊界清晰,有包膜,部分包膜不完整,12 例可見腫瘤強化明顯,密度不均勻。MRI 顯示腫塊 T1WI 呈中低信號,T2WI 為高信號,信號不均勻,位于頸內外動脈分叉,血管移位明顯,腫瘤內見扭曲狀的血管流空影像,MRA 示動脈受壓移位,較對側血管變細,頸動脈分叉開大呈 “高腳杯樣” 改變。
33 例手術,其中 6 例術前對本病認識不夠,檢查手段不充分,僅診斷頸部占位性病變,術前準備不足,手術未完全切除,僅做了病檢,3 例病檢誤診為血管瘤,后轉入省級醫院做了血管造影及 CT 行再次手術。
3 討論
頸動脈體瘤來源于頸動脈鞘內頸總動脈分叉處后側的化學感受器,內含大量類似于腎上腺髓質副神經節細胞。女性多見,一般為單側,約 3% 為雙側 (本組 1 例),且有少數腫瘤為惡性,可發生遠處轉移(本組 0 例)。
3.1 影像學表現及特征
3.1.1 一般表現:頸動脈體瘤在超聲上顯示為中等偏低回聲,CT 平掃為稍低密度腫塊,MRI 上表現為 T1WI 稍高信號,T2WI 高信號,這些表現易與頸部的其它腫瘤相混淆,無特異性。
3.1.2 腫瘤的部位:頸動脈體瘤有其特定的發病部位,腫瘤位于頸總動脈分叉至顱底,可向任何方向發展,但因其下方有頸動脈鞘筋膜的限制,故向上生長較快。本組病例中除 1 個小腫瘤呈類圓形外,其余腫瘤均為縱向長梭形。因局限于頸動脈鞘內且部分腫瘤有包膜,腫瘤邊界均較光滑清晰。
3.1.3 腫瘤血管:由于頸動脈體瘤為富血管的腫瘤,在超聲上表現為>3.0 cm 的腫瘤可見瘤內管道樣結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顯示瘤內血管呈網格狀分布;CT 表現為腫瘤增強后明顯強化;MRI 上 T1WI 和 T2WI 像內見圓點狀及扭曲狀的無信號血管流空影像,MRI 原始像血管呈高信號;DSA 上為迂曲紊亂的血管團即腫瘤染色,這些表現對頸動脈體瘤的診斷甚為重要。有作者認為瘤內血管影并非特征,因為部分頸部轉移瘤亦為富血管腫瘤。MRA、DSA 可顯示腫瘤的供血血管,均為頸內、外動脈發出的小分支,主要為頸外動脈咽升支。
3.1.4 頸內、外動脈分離特點:頸動脈體瘤起始于頸總動脈分叉處,腫瘤增大時勢必造成頸內、外動脈的移位及分離。正常頸內、外動脈之間距多在 0.5cm 以下,本組病例頸內、外動脈間距為 1.5 - 3.8cm。超聲、CT、MRI 及 MRA 原始像均可顯示頸內、外動脈向淺側移位并分離,分別緊貼于腫瘤的后外緣及前外緣,部分鑲嵌于上述邊緣。有作者認為頸內、外動脈分離和鑲嵌征象對診斷具有特征性。
綜上所述,腫瘤的位置,頸內、外動脈分離且緊貼或鑲嵌于腫瘤邊緣及腫瘤內血管豐富對頸動脈體瘤的診斷甚為重要。
3.2 各種影像學檢查的診斷價值:各種影像學檢查均可顯示腫瘤部位及其形態。超聲可顯示瘤體內血供及與頸動脈的關系,文獻報道頸動脈體瘤的診斷符合率可達 96% 。本組確診率為 81.8%(27/33),確診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本組病例來自多家醫院,超聲設備差別,不同醫生的經驗和水平高低不一,對此病的認識不足而造成。但超聲檢查也有其局限性,如腫瘤上緣觀察不清,另外雙側頸動脈體瘤的發生率盡管只有 3%,在瘤體較小且癥狀及體征不明顯時,超聲檢查有時會遺漏對側頸動脈體瘤。由于本病手術過程中需結扎頸外動脈甚至阻斷頸總動脈的血供,而同側腦組織供血則依賴腦底動脈環通過對側代償性供血,若對側有異常則可能產生腦供血不足,所以若是遺漏對側頸動脈體瘤將對本病治療方案的確定特別是手術治療造成不良后果。CT 可顯示腫瘤的生長方向及與鄰近組織結構的關系,特別是當腫瘤向上生長侵及顱底時可顯示骨質破壞。CT 動態掃描腫瘤迅速強化對診斷有幫助,但當瘤體強化與頸動脈程度一致時,血管的移位及分離情況較難判定,診斷則較為困難。本組 20 例 CT 掃描病例中 5 例誤診為神經源性腫瘤,1 例誤診為血管瘤,CT 確診率為 70%(14/20)。MRI 具有多方向全面顯示腫瘤,可顯示因腫瘤血供豐富、血流增快造成的出血。MRA 原始像可顯示頸內、外動脈分離及其與腫瘤的關系,甚至可以顯示腫瘤的供血血管。本組 16 例 MRI、10 例 MRA 表現頸部腫塊 T1WI 呈中低信號,T2WI 為高信號,信號不均勻,位于頸內外動脈分叉,血管移位明顯,腫瘤內見扭曲的血管流空影像,MRA 示動脈受壓移位,較對側血管變細,頸動脈分叉開大呈 “高腳杯樣” 改變,MRI 術前確診率 93.7%(15/16),這與 MRI 檢查前大部分病例已有其它影像學資料和醫生對此病認識的提高有關。CT 與 MRA 均可同時顯示雙側頸動脈鞘,避免對側小腫瘤的漏診。DSA 可直接顯示頸內、外動脈受推壓呈展開的叉狀或 “高腳杯” 樣,超選擇血管造影可顯示腫瘤的供血血管。另通過壓迫患側頸總動脈行對側頸總動脈造影可觀察患側腦組織供血情況。本組 1 例雙側頸動脈體瘤患者(左側 4.0cm×6.0cm,右側 1.8cm×2.0cm)行左側腫瘤切除術前曾行血管造影,壓迫左側頸總動脈后行右頸總動脈湯氏位造影,可見右側大腦前、中動脈與左側大腦前、中動脈通過腦底動脈環吻合顯影,從而確定了手術的可行性。因此,超聲、CT 和 MRI 對頸動脈體瘤均有一定的特征性診斷價值,以 MRI 最為明確,而血管造影除幫助診斷外,還可明確供血血管并行介入治療以縮小腫瘤及減少術中出血。
3.3 鑒別診斷:本病需與頸動脈間隙內的其它腫瘤如神經鞘瘤、轉移瘤及頸靜脈孔腦膜瘤鑒別。頸內、外動脈的分離特征是鑒別診斷的關鍵,頸動脈鞘前方及鞘內其它腫瘤可引起的頸內、外動脈的移位卻很少分離。少數神經鞘瘤可造成頸動脈分叉增大 ,但其在 MRI 的 T2WI 像為發亮燈泡樣高信號,血管造影則無滋養血管及腫瘤染色。本組病例中 5 例誤診為神經源性腫瘤,1 例誤診為血管瘤。
綜合本組資料,在影像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綜合分析各種檢查方法的利弊,結合各醫院的設備,選擇性地對病人進行影像檢查,超聲應為首選,血管造影和 MRI/MRA 對頸動脈體瘤有特異性診斷價值,腫塊位于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分叉擴大,頸內外動脈分離,血管移位明顯是頸動脈體瘤的特征性表現,頸動脈體瘤術前栓塞治療難度極大,亞高原及高原地區頸動脈體瘤的發生率可能高于平原地區,女性患者明顯高于男性。
王治民;唐志峰;王玉斌;周懷琪;印建國,甘肅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蘭州軍區總醫院,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