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學報雜志介紹
《生態環境學報》(月刊)于1992年創刊,原刊名為《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由廣東省土壤學會和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主辦。現任主編為陶澍院士,執行主編為李芳柏研究員。
《生態環境學報》是經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正式學術期刊,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674-5906;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 44-1661/X。辦刊宗旨: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學科發展,為我國和全球的生態環境保護服務,為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學報主要刊登國內外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具有明顯創新性和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研究論文、重大調查研究報告,少量刊登對這兩個學科的重大前沿問題具有獨到見解和理論建樹的綜述文章和觀點類文章。適合從事生態學、環境科學、資源保護、地理學、農業科學、林學等領域的科技人員、教師、學生和各級管理者閱讀。
學報在全國范圍內聘請了多位知名專家,實行嚴格的同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每篇稿件均送3位相同領域、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專家評審,不斷規范和優化編校制度和專家審稿制度。
經過多年的努力,《生態環境學報》已在我國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多年來為中文核心期刊(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2023年各版)、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庫期刊(CSCD之C庫期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期刊,長期位于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Q1區;2020、2022年入選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Q1區;入選中國科協組織各大學會評選的世界“生態學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即世界知名學術期刊。
據中國知網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2023年11月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22版)》,《生態環境學報》2022年的影響因子為3.446。近幾年影響力指數(CI)在77種環境科學類中的排序為4—7。
另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22年的引證報告,《生態環境學報》2022年的核心影響因子為2.2(在2000余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庫中的統計數據)。多年來,核心綜合評價總分在38種中國環境科學類核心期刊中的排序為4—7,在8種中國生態學類核心期刊中的排序為3-4/8。
《生態環境學報》始終立足學術前沿、關注理論創新、突出生態環境綜合學科和野外實驗研究的特色,已逐步接近國內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的一流學術期刊。多次榮獲“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和“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2001年以來連續被評為“廣東省優秀期刊”“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和“廣東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態環境學報》將繼續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響應國家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戰略要求,力爭成為世界生態學與環境科學領域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顯示度的學術期刊,為我省以至我國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貢獻。
生態環境學報雜志欄目
研究論文、綜述
生態環境學報雜志收錄歷史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420082011201420172020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生態環境學報雜志投稿要求
1.作者信息請在文末附言:姓名、性別、民族、工作單位、職務/職稱、通訊地址、郵政郵編、聯系電話、E-maiI地址。
2.摘要:概括陳述論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結論,要求客觀反映出論文的主要信息。不要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
3.注釋序號以“①、②”等數字形式標示在被注釋詞條的右上角。頁末或篇末注釋條目的序號應按照“①、②”等數字形式與被注釋詞條保持一致。
4.標題,序數加括號后不再使用標點,如“(一)”“(二)”,左側空二字符。
5.刊物僅接受原創性稿件,來稿文責自負,恕不退稿,稿件寄出3個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