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發聯盟、開放式創新作為企業研發創新的重要組織與模式,對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企業研發聯盟 “關系建立 — 聯合創新 — 價值獲取” 的開放式創新階段出發,實證檢驗了以企業作為研發主體的研發聯盟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及其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研發聯盟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該作用主要通過促進信息流通、緩解資源錯配、提升創新能力三重機制得以實現,企業提高自主創新意識也有助于強化該作用影響。異質性分析表明,僅有以共同研發作為契約機制的研發聯盟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存在提升效應,且提升效應在國有企業、大型企業、不易被反向工程行業企業、東部地區、強知識產權保護地區以及中心城市更為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企業持續提升在研發聯盟中實現的開放式創新廣度和深度有助于規避聯盟機會主義行為、提升聯盟創新協同效應,從而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產生正向影響。本文研究不僅為研發聯盟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也為打造以企業作為研發主體的研發聯盟與創新聯合體、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對策啟示。
">時間: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研究背景與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需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對復雜國際環境與國內現代化任務,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國內主要行業技術復雜度提升與市場需求不確定性增加,使企業僅依靠內部資源難以支撐高水平創新,而研發聯盟通過合作研發可彌補資源與能力不足、分擔風險,成為企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策略。2020 年以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黨的二十大報告》等多次強調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研發聯盟的定義與特征
研發聯盟是企業與其他組織或個人通過契約協作從事技術或產品研發的合作模式,屬于企業研發領域的戰略聯盟。與傳統 “合作創新”“協同創新” 相比,其特點包括:強調中長期契約關系,通過合作申請專利等形成穩固伙伴關系,減少簽約成本與履約風險;強調初始研發的排他性專利所有權,具有法律認可的壟斷性,區別于后期專利交叉許可。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不足
國外研究聚焦研發聯盟對企業經營活動、發展戰略、融資成本、創新產出等微觀影響,認為其對提高企業市值、改善公司治理、提升研發效率有積極作用,并從降低成本、政策優惠、資源流動等角度分析影響機制。國內研究多基于理論分析、博弈模型、問卷調研及案例分析,大樣本實證研究較少。現有文獻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混淆研發聯盟與產學研合作,忽視二者在研發主體、機會主義行為風險、收益來源等方面的差異;二是混淆研發聯盟與開放式創新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實現手段,后者更側重引入外部資源的過程與框架;三是未明確自主創新與研發聯盟的關系,自主創新強調企業主體地位,與開放式創新并非對立,而是通過聯盟實現資源多樣化以強化創新能力。
研究邊際貢獻
一是將企業從多元合作機制中剝離,基于 “動機 — 行為 — 績效” 范式,將研發聯盟的開放式創新分解為 “關系建立 — 聯合創新 — 價值獲取” 三階段,構建理論框架分析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二是基于企業與行業數據,探究自主創新意識對研發聯盟效應的強化作用,以及同行業競爭的抑制作用;三是橫向分析開放式創新廣度(合作渠道數量)與深度(合作依賴程度)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為企業調整創新策略提供依據。
二、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設
研發聯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直接影響
全要素生產率是剔除勞動、資本等要素投入后,由技術進步、資源配置效率、規模效應等決定的產出增長。研發聯盟通過三方面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拓寬外部資源邊界,共享技術等互補性資產,降低要素流動壁壘與研發成本;推進資本積累,擴大產量與市場份額,形成規模效應;學習聯盟方監管與獎懲機制,改進管理模式,結合技術升級與資源優化提升效率。據此提出假設 1:研發聯盟有利于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影響機制:開放式創新的三階段分解
關系建立階段:促進信息流通
聯盟建立需甄選合作方并簽訂契約,但信息不對稱可能阻礙合作。信息流通水平提升可緩解不對稱、約束機會主義行為、降低市場信息搜尋成本與環境不確定性風險。參與聯盟可提升企業信息披露水平,吸引分析師關注,并通過合作關系獲取外部有價值資源與市場需求信息,促進長期生產率提升。假設 2:研發聯盟通過促進信息流通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聯合創新階段:緩解資源錯配
研發聯盟通過資源跨企業流動與整合,實現要素最優配置,緩解資源錯配(要素未流向高回報率企業)。聯合創新強調資源交換與重新配置,而非獨占控制權,通過共享異質性資源防范機會主義行為,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假設 3:研發聯盟通過緩解資源錯配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價值獲取階段:提升創新能力
聯盟主體共享研發成果,增加創新技術來源與依賴程度,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提升技術學習效率。創新能力提升有助于企業將技術轉化為市場產品,建立品牌聲譽,擴大市場份額,形成規模經濟。在創新驅動的內生增長框架下,知識與技術積累是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假設 4:研發聯盟通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三、研究設計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通過智慧芽專利數據庫檢索 2010—2021 年全球專利數據,篩選專利權人≥2 且以企業為主體的專利,剔除含高校、科研機構的樣本,匹配 A 股上市企業數據,識別聯盟首次專利產出年份作為 “政策” 處理時間,最終得到 84 家實驗組企業(1008 個 “企業 — 年度” 樣本)與 221 家對照組企業(2652 個樣本)。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緩解樣本自選擇偏差,匹配變量包括企業年齡、資產負債率等。
變量測度
被解釋變量:全要素生產率(TFP),采用 LP 方法(TFP_LP)測算,以 OLS 方法(TFP_OLS)進行穩健性檢驗。
解釋變量:虛擬變量 Treat(參與聯盟為 1,否則為 0)與 Period(參與聯盟當年及之后為 1,否則為 0),交互項 Treat×Period 為關鍵解釋變量。
控制變量:企業年齡、規模、總資產凈利潤率、托賓 Q 值、資產負債率、股權集中度等。
四、實證檢驗與分析
基準回歸結果
固定效應與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均顯示,核心解釋變量 Treat×Period 系數顯著為正(0.119~0.134,p<0.05),表明研發聯盟顯著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假設 1 成立。
平行趨勢檢驗與動態效應
以企業參與聯盟的相對時間設置虛擬變量,檢驗顯示政策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全要素生產率趨勢一致,滿足平行趨勢假設;提升作用存在滯后效應,聯盟后逐漸顯現。
穩健性檢驗
采用城市港口距離倒數、上市企業數量作為工具變量,第一階段 F 值均 > 10,拒絕弱工具變量假設;替換變量(戰略聯盟公告識別聯盟)、替換被解釋變量(TFP_OLS)、滯后解釋變量、控制行業 — 年份固定效應等檢驗均支持基準結論,結果穩健。
安慰劑檢驗
隨機分配實驗組的 500 次模擬顯示,交互項系數分布近似正態且集中于 0,與基準結果差異顯著,排除偶然因素干擾。
影響機制檢驗
信息流通:研發聯盟顯著提升企業(inform_firm)與行業(inform_ind)的信息披露水平,系數分別為 2.470(p<0.01)與 4.190(p<0.05),假設 2 成立。
資源錯配:Treat×Period 與企業資源錯配(mismatch_pos、mismatch_abs)負相關,系數分別為 - 0.763(p<0.001)與 - 0.895(p<0.001),行業錯配亦顯著緩解,假設 3 成立。
創新能力:聯盟顯著提升企業專利發明數量占比(inno_patent,0.005,p<0.001)與無形資產中創新技術占比(inno_wuxing,0.032,p<0.05),假設 4 成立。
自主創新意識的調節作用
企業研發投入(RD_firm)正向調節聯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系數 0.069,p<0.01),而行業研發投入(RD_ind)因競爭關系負向抑制企業效率(系數 - 0.050,p<0.05),表明自主創新意識強化聯盟效應,行業競爭削弱該效應。
五、異質性分析
研發聯盟類型
僅共同研發型聯盟對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提升作用,聯合出資與協議許可型因協調不足、資源整合能力弱,效果不顯著。
企業微觀特征
所有權性質:國有企業因信息流通優勢、軟預算約束及基礎性研究的正外部性,聯盟效應顯著;非國有企業作用不明顯。
企業規模:大型企業因資源獲取與抗風險能力強,聯盟提升效應顯著;中小企業因靈活性高但穩定性不足,效果不佳。
行業技術特征:不易被反向工程行業因研發成果易保護、溢出風險低,聯盟效應顯著;易被反向工程行業因信息泄露風險高,效果受抑制。
外部宏觀環境
經濟帶位置:東部地區因創新資源豐富、合作便利,聯盟效應顯著;中西部地區因資源匱乏、“馬太效應”,作用不明顯。
知識產權保護度:強保護地區因有效遏制侵權與機會主義行為,聯盟效應顯著;弱保護地區因糾紛風險高,效果受限。
城市位置:中心城市因企業集聚、合作機會多,聯盟效應顯著;邊緣城市因資源分散,效果不佳。
六、進一步研究:開放式創新廣度與深度的影響
開放式創新廣度(OPI_GD,合作渠道數量)與深度(OPI_SD,合作依賴程度)均對全要素生產率有正向影響。廣度越大,企業獲取互補性資源越豐富,降低合作風險;深度越深,聯盟關系越穩定,協同效應越強,抑制機會主義行為。回歸顯示,OPI_GD 系數 0.045~0.060(p<0.1 或 p<0.001),OPI_SD 系數 0.041~0.045(p<0.05 或 p<0.001)。
七、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研究結論
研發聯盟通過促進信息流通、緩解資源錯配、提升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自主創新意識強化該作用;僅共同研發型聯盟有效,且在國企、大型企業、東部地區等場景中效應更顯著;開放式創新廣度與深度的提升可規避機會主義,增強協同效應。
政策建議
推進開放式創新:鼓勵企業突破封閉模式,通過聯合申請專利等方式合作研發,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構建信息流通渠道,實現內外資源協同。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以共同研發為目標的創新聯合體,搭建地方合作研發平臺,推動跨所有制、跨規模企業資源互補。
健全知識產權機制:建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完善利益分配與風險共擔機制,保障聯盟穩定性,尤其防范同行業合作中的機會主義行為。
杜傳忠;薛宇擇,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