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教育研究應立足人的道德成長現實和需求,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文化回應性的理論創建。其中,“情感” 作為貫通中華文化傳統和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獨特因子,在重建國人倫理道德、應對道德教育現實問題等方面的育人價值尤其值得挖掘。基于情感的德育理論建構表現為將 “道德情感” 作為整全人培養的生命基礎,并圍繞 “情感” 展開系統的道德教育育人圖景。這一建構并非是簡單的情感視角,而是在生命現實中追問 “何以為人” 的情感的道德意義、探問如何在德以成人中彰顯生命的整全、顯現在德育中育人的情感價值方向等維度和邏輯層面上,建構了以 “情感” 為邏輯根基的本土化德育理論。經由探問意義 — 追問本原 — 尋找立場,通過在 “情感”“道德”“生命” 之間架起一座精神發育的橋梁,“情感性道德教育” 理論從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論的立場出發,將 “情感” 放置在具體歷史文化和人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加以檢視,形成既尊重社會傳統而體現現實關懷,又兼收并蓄而彰顯文明對話的方法論特征。在建設教育強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歷史時期,其理論努力顯示出深刻的思想光芒和文化自覺,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理論體系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

欧美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年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投稿格式參考范文:德育理論的情感建構:表現、理路與方法論啟示

時間:

  道德教育理論在情感維度上的展開

  突出 “情感” 在道德教育中的工具和本體價值,既體現在對道德情感的理解和教育方面,也反映在圍繞情感構建起的道德教育育人體系中:不僅關心如何 “利用人的情緒情感的特殊機制,改善提升道德教育的影響力和有效性”,而且將 “道德情感” 作為重要的德育目標,通過道德教育培養情感健康、豐富的整全人。

  將 “道德情感” 作為整全人培養的生命基礎:道德情感與人的內在生命需求相連,源于人的自然情緒和社會性情感,是在人與自身及一切社會事物的相互關系中形成的,與生命質量的提升相關。道德教育的宗旨在于創造條件增加道德情感體驗,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做出合乎道德、有助于生命發展的行為。在對人的整全的尊重和追求上,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目標一致,情感教育通過關注和培育情感關涉道德教育,指向生命的整全和美好。同時,應在德育過程中促進情感教育目標的實現,重視情感交往的效應特征。此外,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論提出了培育積極健康情感品質的多種途徑和方式,強調保護和發育人的積極健康情感對道德發展和整全人發展的重要意義。

  依循 “情感” 構建道德教育的育人圖景:“情感” 在人的生命成長和人格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道德教育應依循人的情緒情感狀況和特征展開。在目標方面,尋求個體取向與社會取向的平衡,關注個體情感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強調個體德性與社會倫理相互支持;在內容方面,依據個體情感和生命體驗特征設置,提供多元道德價值觀念交融碰撞的場景,關注個體在價值觀選擇上的體驗和情感層面;在功能方面,通過關心人的情感層面,關聯審美趣味和道德體驗,滋養人性,實現生命價值,全面展開生命享用功能;在方式和途徑上,看重生命本身的影響,強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和情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認為道德教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質量的教育,其過程應源于生命并回歸生命。

  基于情感建構道德教育理論的理路

  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論不僅凸顯道德教育的情感層面,還論證了情感之于人類道德和生命的重要性,在倫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提供了以 “情感” 為標識的道德教育理論建構的可能性。

  實踐依據:回到生命事實而觀照道德意義:情感性道德教育將 “情感” 置于人類倫理和道德大廈的基礎位置,認為道德源于人類的生存實踐,與人類進化和社會契約有關,關乎個體在社會關系中的生存問題。道德在個體層面與情緒情感相關,受其驅動,甚至表現為情感現象,尤其是道德情感。從個體和社會層面來看,情感是生命、人格、人性的內核,是塑造人性和個體道德成長的重要因素。“情感性道德教育” 理論從哲學本體論上對 “道德” 進行了重新定義,使其回到生命之中,成為 “實踐理性和生存智慧”。

  理論立場:尊重生命整全而彰顯德以成人:“情感性道德教育” 圍繞 “情感” 構建了人的完整性生命狀態及其成長的理論觀,以對人的尊重和關心為出發點,追求人的完整性和生命質量的提升。完整性是人的本然存在狀態,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促進人生命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應重視人的感性與理性、認知協同發展,使情感狀態正向、積極、協調發育。精神性是人的獨特存在標識,道德教育應通過重視情緒情感通向對精神發育的觀照,關注人的成長過程和生命內在狀態。關系性是人的社會實踐過程,積極健康的情感是道德生長的人性基礎,情感性道德教育關注現實人的生命和生活狀況,是一種實踐哲學、工作哲學。

  價值方向:以情感通達精神而指向德育育人:情緒情感在人生命中具有特殊價值和意義,在道德教育培養 “整全人” 目標中得以體現。道德教育要承認和適應人情緒情感的合理性,引導和提升其需求和層次,為道德成長打好基礎。“情感” 并非個體的 “私情”,而是 “大情感”“類情感”,個體的社會性情感與道德價值觀緊密相連,情感在群體中的傳播和感通啟發了對教育者情感品質的關注。情感性道德教育構建了包括情感工具和情感本體在內的道德教育思想范式,提煉出指向完整生命成長的德育育人目標,構建了相對完備的道德教育育人體系。

  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論建構的方法論啟示

  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論的建構過程體現了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立場,將 “情感” 放置在具體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檢視,形成了尊重社會傳統、體現實踐關懷、兼收并蓄、彰顯文明對話的方法論特征。

  立足現實尋求道德教育理論的情感根基:基于情感建構道德教育理論是特定時代背景下道德教育現實的需要。面對現代道德教育的弊端,如唯分數論、唯知識論、過分倚重認知主義等,道德教育研究需要追問深層次的認識論問題,解決人們在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回歸人的身心健全發展。情感性道德教育重新規劃道德教育藍圖,聚焦于對道德教育基礎的反思和重釋,是對道德教育實際困境的自覺反思和深刻追問。

  回到歷史追溯道德教育理論的文化基因:“情感性道德教育” 立足中華文化傳統中特有的情感意蘊,反思了以西方學術研究和話語體系為主導的德育理論的偏頗。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以情感和人性為道德人格的基本因素,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論受中國文化性情說、情理說傳統影響,重新審視情緒情感在道德和人的成長中的作用,將人看作生命動態歷程,認為道德教育應回到生活和生命中,解決人的存在和現實問題。

  面向世界彰顯道德教育理論的文明氣質:道德教育理論建設要回應 “做什么樣的人”“如何做人” 的問題,這些問題具有歷史、文化和民族屬性,也有文化相通性。“情感性道德教育” 理論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選擇以中國文化中的 “情感” 為視角,回應中國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建構本土教育學術話語體系。同時,該理論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借鑒吸收其他文明成果,融合多方思想,在教育實踐中發展新命題,指導道德教育實踐。道德教育理論建設本質上是一個文化和文明的問題,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論是本土化探索和嘗試,助力當代中華文化復興。

  結語

  情感性道德教育立足中國道德教育現實,以情感為切入點,借鑒融合中西方思想文明成果,尋求對培育當代 “中國人” 的教育學回應,體現了人道主義關懷和中國教育學的實踐特征與綜合取向。盡管該理論在諸多方面有待完善,但它為后續學理發展和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

王 平,南京師范大學,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