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保守主義是一種政治思潮,也是一個 “政治進程”,其變化受國際環境、經濟結構、利益集團、族群人口等現實因素影響,尤其與美國激進自由主義的變動相對應,落實到共和黨的政策執行中深刻影響了美國兩黨政治的分化組合。冷戰期間由傳統保守派、南方保守派和新保守派組成的聯盟,以推翻新政聯盟為其宗旨。冷戰結束后,保守主義影響力在小布什執政時期達到巔峰后逐漸下行。特朗普上臺后,其執政理念代表著民族與民粹保守主義對激進自由主義的再度反擊,保守主義思潮也一度復興。特朗普敗選后,共和黨內部派系林立亟待調整,保守主義的發展也陷入困境。美國 2022 年中期選舉的結果恰恰表明特朗普效應的雙重性和共和黨極度保守的社會文化政策亟待調整的現實。此后,美國保守主義的走向和共和黨內部未來的變化,關系到美國兩黨政治走向及內外政策。

">

欧美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年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美國研究雜志投稿格式參考范文:美國保守主義的演進、現狀及困境

時間:

  一、美國保守主義的發展脈絡和近況

  美國保守主義更多的是一種 “政治進程” 而非 “固有觀念”,其內涵一直被重新界定,盡管對保守主義或新保守主義的內核界定不同,但其共同點是維護傳統的小政府等古典自由主義基本原則。對其考察除了要研究理論、思想及其生產和傳播者之外,還要梳理保守主義代言者即共和黨保守派的政治活動,才能把握美國保守主義的思想內涵及政治參與進程。

  (一)冷戰期間保守主義對激進自由主義的 “反動”

  對新政 “自由主義” 的反動: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大蕭條被視為自由放任的惡果,羅斯福政府通過 “新政自由主義” 進行 “修正”,導致美國政治舞臺上保守與自由的第一次明確分野,反對新政的人被稱為保守派,支持新政的人則被稱為自由派。

  聯合應對民權運動、身份政治及多元文化主義的挑戰:20 世紀 60-70 年代,美國興起民權運動和社會邊緣群體的身份政治運動,新保守主義起源于此,許多保守主義者反對民主黨對有色人群及婦女等群體的制度性補償,認為多元文化主義是文化崩潰和道德災難。

  從保守主義走向美國右翼聯盟:20 世紀 60 年代戈德華特的南方戰略為新保守主義持續擴張奠定基礎,70 年代經濟衰退為其提供契機。新保守主義在政策上主張自由貿易、降低稅收、削減社會福利等,對外主張積極干預國際事務和輸出美國自由價值觀。里根上臺后,將共和黨從一個各種力量的聯盟轉變成一個意識形態和行動統一的政黨,其政策以新自由主義、社會保守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為主。利用美蘇對抗,保守主義者集結大批擁躉,掀起以推翻新政聯盟為目標的顛覆性革命。

  (二)冷戰后美國保守主義的 “擴張”

  傳統保守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分野:蘇聯解體后,保守主義聯盟失去共同敵人,內部對國際事務產生分歧。傳統保守主義者傾向現實主義和民族主義,外交策略呈孤立和收縮傾向;新保守主義者意識形態色彩更濃,主張對外繼續擴張,輸出自由民主價值觀。

  新保守主義由盛轉衰,保守主義整體衰落:小布什上臺后推行新保守主義,發動反恐戰爭,但長期海外干涉行動激起國內反對,新保守主義在外交領域失去民意支持。小布什試圖推出 “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 吸引選民,但隨著移民增多、多元文化主義興起及次貸危機等,保守主義在國內重要議題上逐漸失去選民支持。小布什政府代表著美國保守主義的整體衰落,保守主義者開始積蓄力量尋找代表人物。

  (三)保守主義的 “收縮”

  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沖擊:減稅政策使白人中產階級社會與經濟地位下滑,小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與減稅政策疊加,將財政赤字推向高峰,為次貸危機埋下禍根。經濟全球化導致資本外流,中產階級遭受重創。

  移民與文化問題的影響:21 世紀以來移民大量涌入,底層白人群體就業機會喪失,收入和生活質量下降,加劇文化排外。民主黨政策刺激新教徒保守傾向反彈,美國實力相對衰落和中國經濟發展引發部分美國人焦慮,保守主義失去方向,新保守主義相對收縮,傳統保守主義與民族保守主義成為主流,民粹主義蔓延沖擊傳統保守主義建制派影響力。

  民主黨左翼力量的激進影響:民主黨左翼在政治理念和社會議題上日益激進,通過關注移民、少數族裔等議題積攢政治資本,在民眾中產生極大影響力,教師 “左轉” 加劇大學校園黨派競爭,年輕一代在諸多問題上與保守主義相悖。

  二、美國保守主義流派的分化與特朗普的崛起

  美國保守主義在經歷反動、擴張與收縮階段后,面對全球化與激進自由主義擴張,內部出現不同流派分化,特朗普代表的新保守主義流派崛起。

  (一)保守主義內部流派的分化

  極端保守主義代言人 “1.0 版”:2008 年大選,麥凱恩選擇佩林作為競選伙伴,佩林屬于極端保守派,雖為保守主義帶來選民支持,但保守主義在選舉中失敗,此后新保守主義者逐漸式微,傳統保守主義者通過國會表達訴求。

  保守主義建制派的堅持與反擊:2008 年國會選舉后,共和黨利用國會抵制民主黨的激進自由主義改革,在控槍、墮胎等議題上加以阻撓,奧巴馬執政后期不得不以總統行政令推進政策。

  民族保守主義出現:美國主流文化受激進多元主義沖擊,民族保守主義應運而生,其理念包括批判世界主義共識、為民族主義辯護,外交上重回孤立主義,專注國內問題。民族保守主義與其他保守主義決裂,勢頭猛烈。

  “另類右翼” 的民粹保守主義:面對左翼政客進攻,保守主義內部分化出 “另類右翼” 的民粹保守主義,以反建制、反精英為特征。茶黨是這一趨勢的代表,后無法滿足改革訴求,班農等代表極右派,鼓吹白人至上主義,成為保守主義演變中最極端的流派。

  (二)2016 年特朗普的崛起與保守派的整合

  崛起背景與理念特點:共和黨在選舉中失利,急需整合內部力量,特朗普在此背景下崛起,其政治主張使其成為民族和民粹保守主義的支持對象。“特朗普主義” 在政治議題、個人風格和意識形態上與以往保守主義有相似與不同之處,對傳統保守主義帶來挑戰和沖擊。

  整合保守主義勢力:特朗普一度遭共和黨精英抵制,但突破阻擊后,保守主義者向他靠攏,他也接納新保守主義者和共和黨建制派,打造 “保守主義選舉聯盟”。盡管保守主義不同派別存在分歧,但在大選中都支持特朗普,對激進自由主義展開反擊。

  執政影響與評價:特朗普執政期間任命保守派大法官,試圖扭轉激進自由主義之風,其影響超過新舊保守派預期。雖僅任職一屆,但許多保守派認為他是里根以來最重要的共和黨總統。

  (三)特朗普 “選舉聯盟” 的局限性與保守主義的歧途

  聯盟的功利性與思想整合不足:特朗普的崛起借助社會對左翼勢力的抵制和共和黨的短暫團結,其 “聯盟” 是功利主義驅動下的拼湊,并非依靠自身理念吸引力,未實現保守主義的思想整合,導致部分支持力量流失。

  內部紛爭與政策分歧:特朗普敗選后,保守派內部紛爭及理念分歧公開化,共和黨內對特朗普個人及內外政策分歧明顯,保守主義面臨各派之間重組平衡,外交政策等方面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三、當前美國保守主義面臨的困境

  (一)宗教和文化轉向下的理論困境

  民粹與民族保守主義的結合難題:民粹保守主義與民族保守主義能否與主流保守主義思想結合重塑是重要課題,主流保守主義政客不將極端思潮作為正統意識形態,但極端思想已成為保守主義代名詞。有保守主義思想家提出接納 “有原則的民粹主義”,但右翼民粹主義帶有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傾向,與左翼民粹主義在諸多方面不同,民粹主義興起根源是社會不平等和身份認同撕裂,保守主義需為這些問題找到答案。

  基督教民族主義的影響:基督教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相互交織,影響美國政治和社會進程,其思想導致美國社會更加撕裂,保守主義需正確應對宗教與文化轉向,重整思想反擊激進自由主義。

  (二)對特朗普現象影響的反思不足

  共和黨內部分裂與特朗普的影響力:特朗普使共和黨越發走向民粹化、庸俗化與墮落化,卸任后黨內更加分裂。他在黨內仍有巨大影響力,牽制共和黨建制派,但建制派也開始與他切割。保守主義理論界和共和黨內部對特朗普影響的總結反思不足,特朗普主義仍有大量擁躉,將持續影響美國社會對立和共和黨內部分裂。

  民意與輿論陣地的變化:隨著共和黨建制派及保守主義媒體和智庫立場變化,民意逐步發生改變,特朗普影響力有所下降,德桑蒂斯崛起,但特朗普和德桑蒂斯已成為 2024 年總統大選主要候選人,特朗普所代表的極端、民粹保守主義理念仍具影響力。

  (三)基本盤重塑與共和黨的重組壓力

  基本盤的人口結構挑戰:保守主義在 20 世紀后半段興盛的原因之一是冷戰背景下以 “反共” 為基礎整合基本盤,當前反華政策非保守主義獨有,需重新吸引和整合選民,擴大基本盤。美國人口結構變化,保守主義傳統基本盤被打破,雖少數族裔對民主黨支持動搖,但以白人藍領工人為主體的選民基礎終將不再是主流。

  民粹與主流保守主義的對抗合作:右翼民粹是少數人的聲音,片面堅守民粹與民族主義會對保守主義帶來負面影響。共和黨中期選舉表現差強人意,內部極端右翼制造分裂,保守主義急需強勢、理性代言人,重塑選民基本盤,共和黨能否繼續執行保守主義理念及推出強有力代表人物是難題。

徐海娜;姚寰宇,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