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運用隊列要素法模擬 2020-2050 年間我國分城鄉各階段學齡兒童的規模和結構變動。基于學齡人口預測結果和經綜合研究確定的生師比,充分考慮教師退休等變動情況,預測我國未來教師需求及待補充情況。研究發現,各學段適齡學生呈現總體減少且不同時段變動趨勢不同,師資需求趨勢存在典型的學段特征,同學段內城鄉師資需求差異明顯。為此,建議從多領域調整教師隊伍建設戰略、分階段規劃教師隊伍建設、多環節提升教師培養層次和多路徑優化教師城鄉調配等方面謀劃教師隊伍建設戰略。
">時間:
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新格局和新態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人口老齡化加深、加快。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 60 歲、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別為 18.70% 和 13.50%,大幅高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 13.26% 和 8.87%,且 60 歲、65 歲老年人口占比增幅也顯著高于上一期人口普查的 10.46% 和 7.10%。二是生育率水平持續較低。據 “七普” 統計結果,2020 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 1.3,盡管有 “單獨二孩”“全面二孩” 政策刺激,生育率也只是略微高于 2010 年。全球普遍將總和生育率低于 1.5 定義為 “很低生育率”,一旦生育率降至這一閾值之下,通常很難再次上升。2023 年,我國人口出生率僅為 6.39‰,出生人口規模為 902 萬,再創新低。三是以城鎮化為代表的人口流動趨勢持續深化。2020 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89%)和全國流動人口規模(3.76 億)均超過相關預測。
適齡人口規模、變動趨勢與空間分布等因素是決定公共教育供給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因多種因素導致的生育率水平顯著下降,帶來未來基礎教育各學段適齡人口的新格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深入,城鄉人口布局也將影響公共教育供給。適齡人口規模與結構的快速變化對公共教育資源的供給彈性和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礎教育的發展規劃與資源配置需要適應適齡人口變動,而教師隊伍是公共教育資源供給中唯一的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如學校、設施、課程、財力等要素均屬于物的要素。在經濟社會發展到較高程度的今天,物的要素配置及調整都具有短平快效應,而人的要素配置需要提前精準謀劃、精準準備和精準調配。
近年來,黨中央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的關鍵戰略決策。黨的二十大對教育強國建設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構建教育強國發表重要講話,并強調要實現教育強國,首先必須強化教師隊伍,將教師隊伍的建設視為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同時,他也著重指出了基礎教育在建設教育強國中的基點定位,強調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是這一基點中的基點。教師隊伍建設是涉及多環節、多領域和多功能的復雜性系統性工程。從環節來看,涵蓋教師資源前端供給、增量教師資源配置、存量教師資源調配等;從領域上來看,包括教師準入、教師素質提升、教師管理、教師評價、教師保障等;從功能上來看,包括培養教師、吸引教師、配置教師、支持教師和激勵教師等。面對這一新人口格局,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做好頂層戰略謀劃,以迎接未來挑戰和適應未來需求,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方法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不少研究著力探索未來學齡人口變動情況及對教育資源的需求預測。多數研究從單一學段著眼綜合教育資源的需求預測,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階段需求的預測,少數研究關注多學段適齡人口變動趨勢及教育資源需求。研究重點從關注綜合教育資源到聚焦教師資源需求。綜合來看,學齡人口變動趨勢及由此帶來的教育資源需求趨勢已基本達成共識,更為關鍵的是如何應對這一學齡人口變動趨勢,新人口格局下,不僅需要在教育資源配置特別是師資配置上做出新應對,也需要立足這一新格局對教師隊伍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
(二)研究方法
一是預測模型,采用人口預測典型方法隊列要素法,基于人口平衡方程,通過考慮人口的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來預測未來的人口規模和結構。二是參數選取,根據隊列要素法定義,需要掌握出生人口數、死亡人口數、遷入人口數、遷出人口數、預期壽命、性別比例,以及預測期初的人口數等要素,各個參數依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三是預測誤差檢驗,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預測未來各學段適齡人口數量,將 2021 年預測值與 2021 年國家公布數據進行對照,結果顯示各級教育規模預測誤差均在 10% 以內,預測數據精準度較高。本研究以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通過人口預測典型方法隊列要素人口預測模型對未來人口做出預測,利用系統仿真思想,建構結構功能模型,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動態變化趨勢和過程進行模擬分析。
二、各學段適齡人口變動特征
總體來看,各級教育適齡人口長遠均呈現下降趨勢,但不同學段的降幅和趨勢存在一定差異,城鄉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動趨勢。
(一)學前適齡兒童總量下降且鄉村地區降幅和降速更高
從全國來看,2020-2050 年期間,我國 3-5 歲學前適齡兒童規模整體呈略有波動但持續下降趨勢。從城鄉變動趨勢來看,城鎮和鄉村學前適齡兒童均具有較大的下降幅度,未來 30 年,城鎮學前適齡兒童數量始終遠多于鄉村,就變動幅度而言,2020-2030 年鄉村地區降幅約為城鎮地區降幅的 2 倍,這一差距在 2050 年時顯著縮小。
(二)義務教育適齡兒童總量下降且城鄉變動趨勢不同
從全國來看,2020-2025 年,全國義務教育適齡兒童總體規模在 1.6 億人左右,其中 2023 年達到未來幾十年的峰值,趨勢上呈現長期持續下降狀態。從城鄉變動趨勢來看,城鎮地區和鄉村地區義務教育適齡兒童數量變化趨勢增減分化明顯,城鎮地區為先增后減,而鄉村地區是下降中略有反彈。未來 30 多年,城鎮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始終遠遠多于鄉村地區,自峰值年份 2023 年起,城鎮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從 2024 年的 10196 萬人降至 2050 年的 6234 萬人,鄉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從 2023 年的 5972 萬人降至 2039 年的 1808 萬人,降幅分別為 38.86% 和 69.73%,但隨后鄉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進入回彈增長期,持續增長至 2050 年的 2326 萬。
(三)高中適齡人口總體先升后降且城鄉變動趨勢不同
從全國來看,2020-2050 年,我國高中適齡人口總量將先升后降,其中在 2033-2038 年快速下降,降幅達 36.88%。從城鄉變動趨勢來看,城鎮和鄉村高中適齡人口變化趨勢呈現分化后趨同的走勢,2029 年之前,兩者變化趨勢相反,城鎮地區先降后升,鄉村地區則先升后降,2029 年之后,兩者變化趨同,均呈現下降至某一水平后長期穩定的走勢。從城鄉變動差異來看,城鎮高中適齡兒童整體變動幅度小于鄉村地區,鄉村地區降幅和降速均顯著高于城鎮地區,鄉村地區比城鎮地區提前大概 5 年達到峰值和谷值。
三、教師隊伍建設面臨新形勢
不同學段適齡人口變動趨勢及其城鄉差異化特征,不僅對教育資源分配帶來挑戰,也對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劃和發展帶來新的要求。隨著適齡人口減少和城鄉分布的不均衡,教師隊伍供需關系也隨之變化。因此,本部分將基于 2021 年教育統計數據,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預測未來教師需求數量變化情況,分析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一)總體趨勢:基礎教育各學段師資總需求呈現下降趨勢
單純從生師比的預測結果來看,基礎教育各學段教師需求量呈現下降趨勢,從 2025 年的 1476 萬人持續降至 2050 年的 861 萬人,降幅達 41.67%,特別是 2040 年降至 1000 萬人以下。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要求師資配置不能局限于生師比的單一視角,而要充分考慮課程改革、學生發展等實際需求,使師資配置既滿足量的需求,更要達到質的要求。
(二)時段差異:2035 年前后教師隊伍建設戰略重點有所不同
雖然 2025-2050 年間基礎教育師資需求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這期間存在明顯的分界線,其中 2025-2035 年 10 年間降幅為 27.10%,2035-2050 年 15 年間降幅為 19.98%,因此前半段時間為急劇降低期,而后段時期為穩步降低期。為應對新人口格局的階段性特征,未來應分為兩個戰略優化期。
(三)學段差異:低學段師資更需做好存量優化
基于未來不同學段在不同時期教師需求量,減去此前教師已有基數計算得出教師需補充數量。不同學段教師補充狀態不同,其中學前和小學教師 2040 年前重點需要做好存量優化,特別是 2030 年全國學前和小學教師需優化 260 多萬存量;2035 年前后普通高中教師也需要短暫且少量存量優化;2035 年前需重點做好各學段教師存量優化調整。
(四)城鄉差異:教師城鄉調配機制有待優化
未來城鄉師資待供給狀態均存在顯著差異,除普通高中外,各學段的教師待補充狀態在同一時段內均呈現城鄉相反的狀態,特別是 2040 年以前,此后同一學段教師待補充狀態城鄉接近。
四、應對未來中小學教師隊伍新趨勢的對策建議
立足新人口格局,綜合以上各學段適齡兒童變動情況,結合當前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現狀,未來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面臨重要的戰略窗口期和機遇期,多年未解決的政策難題或現實問題或將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從教師隊伍建設的環節和要素而言,從重在培養和做大增量到重在持續專業發展支持和優化存量結構和素質。綜合考慮未來基礎教育各學段適齡人口變動及城鄉變動情況,可以預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需求將進入緩慢增長且城鄉分化日益明顯的階段。因此,面向未來的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應著力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多領域調整教師隊伍建設戰略
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各學段適齡人口人數總體下降,相應地,對教師資源需求的預測值也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從國內現實看,著眼未來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應從注重量的補充轉型為質的提高。為適應這一長期趨勢,需要從多領域調整教師隊伍建設戰略。一方面,調配好存量教師,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僅從總量來看,2040 年前各學段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富余狀態,如何調配好存量教師是為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戰略。另一方面,提高增量教師職業準入門檻,從供給端看,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擴招政策持續增加教師的供給量,唯有提高教師入職門檻,方顯教育高質量發展時代的教師職業特性。
(二)分階段規劃教師隊伍建設
上文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教師隊伍建設戰略重點趨勢具有顯著的時段差異,2025-2035 年為急劇減少期,2035-2050 年為穩步減少期。因此,未來應分為兩個戰略優化期,以適應不同階段的人口和教育需求變化。第一階段(2025-2035 年),重在存量調配,進一步加強相關數據分析,深入挖掘不同地區、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具體師資需求,實現教師資源的有效調配,同時,探索教師跨學段轉崗以及學段內崗位細化分類,并健全相應制度保障。第二階段(2035-2050 年),重在增量配置,加強教師培養供給側改革,增強教師培養與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適配性,提升新任教師入職適應能力。
(三)多維度提升教師培養層次
從學段比較來看,低學段教師需求量呈總體趨減狀態,而普通高中教師需持續增補。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在教師學歷要求上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亟需提升教師前端培養層次。一是吸引高水平大學,健全培養機構,加快構建現代化教師教育體系,增強高水平大學參與教師培養的積極性,通過評價驅動、政策傾斜、項目設置等舉措吸引高水平大學深度參與教師培養,整合學校資源,設立專項項目等。二是實現多位一體,優化培養機制,通過建立健全機制,實現專業性與教育性、文理專業與教育專業、學科教師與專業教師、學科院系與教育院系、師范院校與綜合院校間的良性互動,真正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特征、滿足教育發展需求、適合學生成長的優秀教師。三是落實好公費師范生層次提升計劃以及 “國優計劃”,建強培養基地,公費師范生培養層次已由本科提升為碩士,建議各高校探索實行公費師范生 “4+2” 連續培養模式、“4 年師范院校學科和通識教育 + 2 年教師教育”“4 年綜合院校學科和通識教育 + 2 年教師教育” 等具體培養模式。
(四)多路徑優化城鄉教師調配
數據顯示,未來鄉村人口降幅和降速均高于城市人口,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將繼續向城市流動,為提升教師資源配置效率且促進教育公平,教師交流輪崗機制亟需健全。一是探索支教 + 走教 + 助教相結合的 “三教” 制度,城區教師可到鄉村學校支教或走教,有力補充鄉村教師結構性缺編以及專業素質有待提升的現實短板;探索鄉村教師赴城區學校擔任城區教師助教的形式和機制,以此實現城鄉教師隊伍素質的雙提升,真正實現教師在城鄉學校間的資源激活和高效利用。二是健全跟崗 + 頂崗相結合的 “雙崗” 制度,將鄉村教師培訓與城鄉教師交流一體謀劃,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將鄉村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學習和頂崗鍛煉作為未來加強鄉村教師培訓的主要渠道,實現教師培訓與師資城鄉調配有機結合。三是優化城區教師服務鄉村教育的補償激勵機制,拓展過去城區教師赴鄉村學校交流輪崗的單一形式,建立健全相關平臺或活動機制,將指導或引領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納入城區教師評價激勵條件之一。
李新翠;英成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實驗協作處;教育財政研究所,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