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歷史人類學的 “道德轉向”,把人類學的實證分析方法和倫理學的價值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對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作歷史化考察,已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即道德歷史人類學。這種轉向,在研究內容上表現為通過眾多的歷史化或歷史性的資料,從 “道德” 維度對社會生活進行分析;在分析路徑上表現為從個體到族群、從結構到過程;在研究方式上表現為在 “史” 與 “志” 的互證中分析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從學科屬性來說,道德歷史人類學凸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的歷史向度,強調社會道德生活史或倫理文化史的文化解釋及其多元特征,強調社會記憶與社會道德生活史或倫理文化史的互動。從敘事框架來說,道德歷史人類學主要是圍繞人、神、文、地、產、景、史等要素對人的道德性和道德的主體性、德性的陶冶與養成、德性呈現的空間以及德性的社會建構過程進行敘事。因其學科特點和獨特的敘事,道德歷史人類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示范引領新文科跨學科發展,在規范倫理學與德性倫理學論爭中實現超越,回應了以往忽略的時代問題。
">時間:
引言
自覺的學科整合是當代學術反思的成果之一。在歷史學與人類學聯袂出演形成歷史人類學之后,倫理學也參與其中,形成了道德歷史人類學。道德歷史人類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隨著 “善之生活” 的日益凸顯和對全球變化的關注,道德歷史人類學得 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其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不斷更新和豐富,研究專題和范圍迅速擴展。不僅如此,道德歷史人類學的一些理論方法和觀察問題的角度也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其他學科借鑒運用,成為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
一、歷史人類學的 “道德轉向”
包括歷史人類學在內的所有人類學分支領域一直以來都不缺乏對道德的關注,只是或強或弱、或多或少而已。最早將道德作為主題納入人類學研究的則是愛德華・埃文思 - 普里查德,但在埃文斯 - 普里查德之后、20 世紀 60 年代前,人類學界未能繼續將道德作為學科主要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后來促使歷史人類學再度對道德感興趣,一是因為人類學的倫理關懷,此前學界以 “資本” 為維度的社會分析遮蔽了 “道德” 維度,從 20 世紀 60 年代起,基于學科的倫理關懷,人類學家再次將視線轉向道德;二是因為必須對 “黑暗人類學” 予以回應和補充,“黑暗人類學” 忽視了人們日常的道德狀態,一些學者建立 “善的人類學” 予以回應;三是因為人道主義的興起促進了人類學對道德的研究,其研究進路包括批判式進路和建設式進程。
在整個人類學學科都發生道德轉向的大趨勢中,歷史人類學的道德轉向從研究內容看,主要通過歷史化或歷史性資料從 “道德” 維度分析社會生活,且要從整體性原則分析,避免 “獵奇式” 敘事和結構功能主義分析;從具體分析路徑看,表現為從個體到族群,運用多點民族志方法梳理資料勾勒整體,以及從結構到過程,分析史料潛藏的結構模式勾勒變遷歷程;從研究方式看,主要表現為在 “史” 與 “志” 的互證中分析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史” 指向過去,“志” 指向現在,二者具有內在歷史連續性 。
二、道德歷史人類學的學科特點
道德歷史人類學旨在把人類學和倫理學相關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對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作歷史化考察,兼具倫理學、歷史學與人類學三大學科的屬性,又有其特殊性。
一是凸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的歷史向度。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主導人類學研究,敘述模式為平面史。從 20 世紀 60 年代起,學者逐漸認識到研究對象有自己的歷史,開始強調將歷史學因素植入民族志研究方法中。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學術界開啟從歷史角度對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進行深度描寫的進程,重視傳統史學忽略的文獻,運用活態驗證法 。
二是強調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史的多元特征。文化的歷史性因生成元、生成性和當地對歷史的思考方式差異而具有多種形式,研究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要實現對多種研究路徑的歷史性跨越,突出主流史學略而不述者,考慮歷史的復雜性,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的歷史以多元性呈現,且多元的歷史性相互關聯 。
三是強調倫理文化史和道德生活史的文化解釋。每個民族都有制作、創造、描述和記錄倫理文化史和道德生活史的模式及思考方式,二者相互影響。對倫理文化史和道德生活史的詮釋必須超越 “時間因果律”,從文化角度討論,避免在相關載體上將象征或文化設計同物質實存直接畫因果箭頭。
四是強調社會記憶與社會道德生活史或倫理文化史的互動。社會道德生活史或倫理文化史是 “客觀的歷史” 與 “主觀的歷史” 的統一,書寫離不開歷史人物、事件的激發、表述和登錄,這些人物和事件因具有社會重要性被記憶,社會記憶是有效的文獻資料,研究倫理文化史要重視 “書面文化” 和 “口頭文化” 。
三、道德歷史人類學的敘事要素
道德歷史人類學不能脫離田野敘事實踐,其敘事框架可圍繞人、神、文、地、產、景、史等要素考量。
一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中的 “人”。人是關鍵要素,對人之道德性敘事,廣義指族群的道德活動水平及品質特性,狹義指個人的道德活動水平及品質特性,分析時要強調人群角色,把握其權利與義務,以了解社區社會結構與運行機制。
二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中的 “神”。包括(原始宗教)信仰中關于 “我們是誰” 的敘事,由此形成各種價值準則和道德規范,以及各族群的各種價值觀念,還有宗教故事、信仰活動、民間崇拜、信仰中的道德誡命等。
三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中的 “文”。包括神話傳說,折射民族倫理道德觀念;族群的原型故事,能找到道德身影;以典籍文獻為載體的訓諭;文藝作品,具有道德教化意義 。
四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中的 “地”。指形成社會道德生活和生成倫理文化傳統的自然生境及所在地特質,自然生境影響制約社會道德生活和倫理文化傳統,要揭示其在其中的本底構成、取法與加工對象的作用。
五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中的 “產”。透過民族的生產方式揭示其與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的耦合,生產方式決定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的性質與面貌,如苗族的生產方式與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的關系。
六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中的 “景”。指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的空間,包括家庭、學校等,這些空間是德性生成的場域,揭示其布局和結構可展示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的建構。
七是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傳統中的 “史”。指民族社會道德生活或倫理文化的流變歷程,分析時要厘清汰選與建構機制,把握俱分進化 。在這七大要素中,“人” 與 “神” 等敘事相互關聯,分別體現人之道德性和道德主體性、德性陶冶等不同方面的敘事。
四、道德歷史人類學的價值闡釋
一是示范引領新文科跨學科發展。我國學科設置沿襲西方,傳統分學科模式影響學科創新發展。新文科主張 “跨學科”,自上而下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道德歷史人類學作為新文科發展的結果,打破原有學科本位主義成見,引領學科實踐者創新,有助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主知識體系 。
二是在倫理學學科論爭中實現超越。當代倫理學規范倫理學與德性倫理學存在論爭,前者致力于論證普遍性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后者認為道德在具體歷史情境中生成,倫理文化具有多樣性。道德歷史人類學重視不同層面的實證研究,解釋歷史間距和不同倫理文化傳統差異的合理性,既承認地方性道德知識,又尋求最大公約數,能有效指引人們未來 “應當如何生活” 。
三是能夠回應以往忽略了時代問題。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 “黑暗人類學” 興起,人類學 “道德” 轉向后,道德歷史人類學關注行動與改變、倫理與道德等,研究本土社會及地方性知識生產 。基于以上價值,道德歷史人類學實現了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真實世界是怎么樣” 與 “這個世界應該怎么樣” 的統一,要為 “中國之治” 貢獻力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學理支撐和現實方案。
周忠華,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