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潿西南凹陷灰巖潛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資源勘探潛力大,二號斷裂帶周緣已發現多個潛山油田或含油構造,顯示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綜合運用鉆井、錄井、巖心、薄片、成像測井等資料,對二號斷裂帶碳酸鹽巖儲層發育特征、巖溶結構進行了系統研究,并根據構造演化與沉積背景綜合分析了 X 構造巖溶儲層的演化發育模式。研究結果表明:二號斷裂帶 X 構造古潛山巖性主要為灰巖類、灰質白云巖類,儲集空間以溶蝕孔、洞、縫為主,孔隙度在 0.01% - 35.88% 之間變化,但平均值偏低,僅為 4.30%;以 X1 井為例,X 構造表生巖溶儲層自上而下劃分為表層風化帶、垂直滲流帶、水平潛流帶和深部緩流帶,水平潛流帶巖溶縫 / 洞發育最優,為優質儲層發育帶;X 構造裂縫溶洞型灰巖潛山儲層發育程度主要受巖相、古地貌及后期構造運動三者控制。巖相決定了溶蝕作用的發育程度,構造運動使地層抬升產生差異化剝蝕以及形成大量的裂縫,為后期巖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滲流空間。古地貌控制了潛水面的相對位置從而控制巖溶的發育位置,巖溶斜坡高部位受到的巖溶作用最強。綜合 3 個控制因素建立了 “巖性筑基裂縫拓容巖溶改造” 的三元耦合碳酸鹽巖縫洞型儲層發育模式。

">

欧美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年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雜志投稿格式參考范文:北部灣盆地潿西南凹陷灰巖潛山儲層巖溶識別及發育模式

時間:

  0 引言

  潿西南凹陷位于北部灣盆地的東北部,是中國海域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區之一。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潿西南凹陷在潛山的資源探測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成功發現了數個碳酸鹽巖潛山油田及其相關的含油氣構造。國內相關學者對碳酸鹽巖巖溶儲層的巖溶類型、巖溶環境以及巖溶儲層發育控制因素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前人對潿西南一號斷裂帶做了大量研究,認為潿西南凹陷一號斷裂帶附近黃龍組潛山巖溶現象較為普遍,溶洞和裂縫發育,其中以構造縫和溶蝕縫最為顯著。巖溶的普遍發育可能由白云石化的增孔作用及構造作用導致,構造作用使巖溶期潛水面波動及巖溶帶厚度發生變化,形成多期滲流帶潛流帶,且巖溶作用強弱受古地貌的影響與控制,溶洞受地下水控制。潿西南凹陷的碳酸鹽巖潛山巖溶儲層在形成過程中先后經歷了多個不同的地質作用階段,包括準同生期至淺埋藏期的巖溶作用、抬升期的風化淋濾表生巖溶作用以及再埋藏期的斷裂差異升降改造作用,巖溶儲層還遭受了溶蝕、膠結、交代、重結晶和構造破裂化等多種復雜成巖作用的影響。

  綜合來看,潿西南凹陷碳酸鹽巖潛山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前人在構造演化、油氣來源、巖石學特征、一號斷裂帶儲集空間、巖溶儲層演化模式等方面有較多的認識。但關于二號斷裂帶碳酸鹽巖潛山巖溶儲層方面的研究,前人只停留在通過觀察鑄體薄片、鉆錄井識別、測井識別標志等手段分析該地區的巖溶儲層特征,缺少運用成像測井資料對該地區巖溶儲層特征進行識別,對二號斷裂帶灰巖潛山巖溶儲層演化模式分析不夠深入等。因此,筆者在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聚焦分析二號斷裂帶 X 構造,對二號斷裂帶 X 構造巖溶儲層特征、X 構造巖溶測井響應特征、二號斷裂帶潛山成山過程與巖溶儲層發育演化的關系、X 構造溶洞裂縫型灰巖潛山儲層發育模式等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旨在為二號斷裂帶碳酸鹽巖潛山下一步的油氣勘探提供啟發。

  1 區域地質概況

  潿西南凹陷為北部灣盆地北部坳陷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呈 NE 向展布,其北西部是近 NE 向的潿西南斷裂,南東部為企西隆起。潿西南凹陷長約 135km,最寬處有 37km,整體面積約 3000km²,是在古生界碳酸鹽巖基底上發育的新生代斷陷,包括 NE 向一號斷裂帶、二號斷裂帶、三號斷裂帶、東南斜坡帶和潿西南低凸起等構造單元,自古生代至今歷經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 — 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 — 喜馬拉雅早期、喜馬拉雅期和現今等 6 個階段。在潿西南凹陷的一號斷裂帶,潛山中的原油主要是由流沙港組二段底部的油頁巖所生成;而在二號斷裂帶,潛山的原油則主要源自流沙港組二段下部的暗色泥巖。一號斷裂帶碳酸鹽巖潛山主要地層為上石炭統黃龍組;二號斷裂帶潛山主要地層由下石炭統的下部地層構成,包括石磴子段和孟公拗段。本文的研究區 X 構造位于潿西南凹陷二號構造帶南西部,包含 7 口井,但只有 X1 井和 X2 井具有成像測井資料,其中 X1 井成像測井資料最為清晰并且該井穿過 X 構造頂部,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分析 X1 井來進行巖溶儲層特征的識別。

  北部灣盆地潿西南凹陷內新生界發育齊全,自下而上分別為古新統長流組陸相沉積層、始新統流沙港組和漸新統潿洲組海相陸相沉積層、下中新統下洋組海相沉積層、中中新統角尾組海陸過渡相沉積層、上中新統燈樓角組、上新統 — 更新統望樓港組;第四系松散沉積層覆蓋其上。早石炭世,該區主體為開闊碳酸鹽巖臺地相,在今海南島西北側、西南側零星分布小的剝蝕古陸,古陸附近發育過渡相。中晚石炭世海侵范圍空前擴大,大陸剝蝕區大規模縮小并準海岸平原化,該區主體為開闊碳酸鹽巖臺地相。

  2 儲層特征

  2.1 巖石學特征

  基于潿西南凹陷 X 潛山構造石炭系巖心、鏡下薄片和 X 衍射礦物組成資料,碳酸鹽巖礦物成分統計結果表明,潛山內部巖石類型以灰巖、白云巖為主。碳酸鹽巖結構與巖石成因密切相關,是沉積環境的重要標志,由晶粒結構分布圖可見,石炭系主要以泥晶灰巖為主,粉晶灰巖次之。下石炭統石磴子段主要為灰色、灰褐色角礫灰巖和生屑灰巖,局部泥質富集,形成泥質紋層或薄夾層,同時夾雜著薄層石英砂巖,底部為灰黑色白云巖;孟公拗段主要為生屑灰巖以及富含硅質的深灰色、灰黑色薄厚層灰巖,致密堅硬,同時夾雜著薄層細砂巖。

  2.1.1 灰巖類

  白云質灰巖:巖石經受白云石化、溶蝕、破裂、重結晶等一系列成巖作用,結構、構造發生較大改變,尤其是構造破裂作用,使巖石呈角礫狀,溶蝕縫洞或裂縫中充填著不同結構的灰巖、白云巖碎塊。巖石的主體碎塊為泥粉晶云質灰巖(巖塊),以灰泥基質結構為主,并見生物與生物碎片,白云石呈粉晶粒狀、星散狀均勻分布,基質為粉晶方解石(重結晶),殘余部分為泥晶方解石。

  泥晶灰巖:方解石為泥晶結構,局部偶見弱白云石化,構造微裂縫較發育,可見 X 型剪切縫,有機質沿紋層發育,網狀縫合線被方解石脈切穿。

  泥晶生屑灰巖:巖石呈生屑顆粒結構。內碎屑以砂屑為主,大小介于 0.10 - 0.30mm 之間,巖石含部分球粒。大量生屑顆粒以棘皮、腕足為主,粒間充填泥晶方解石,呈現星散狀白云石化,白云石呈粉晶自形、半自形結構。

  球粒灰巖:多見于 X7 井,巖石呈泥晶球粒結構。球粒呈泥晶結構,富含藻類,形態不規則,部分相互黏結,粒間充填泥晶方解石。生屑種類較多,以棘皮、苔蘚蟲、雙殼類最為常見;另見少量有孔蟲,保存完好。溶蝕縫亦發育,但均被方解石充填,見少量瀝青條帶。

  2.1.2 白云巖類

  細 - 中晶白云巖:白云石以自形至半自形為主,晶體形態良好,表現出波狀消光特性。白云石晶體之間存在孔隙,但其中一部分孔隙已被有機物質所填充。細 - 中晶白云巖為熱液白云石化產物,同時可見硅化、方解石化。

  泥 - 粉晶灰質云巖:白云石經歷了重結晶過程,并伴隨著溶蝕作用。古瀝青因溶蝕作用而遭到破壞,形成了斑塊狀的形態。此外,還存在少量的粗晶白云巖以及含有有機質的泥粉晶灰云巖。

  殘余細 - 粉晶內碎屑云巖:巖石具有殘余白云質內碎屑結構,局部呈細粉晶結構。白云石以粉晶自形、半自形結構為主,個別具霧心亮邊結構,顆粒與基質白云石大小相等。大量砂屑具有暗影,其輪廓大小介于 0.25 - 0.75mm 之間,部分顆粒暗影呈圓形。白云石晶粒致密鑲嵌接觸,晶間孔不發育。僅在個別視域中見到零星分布的晶間孔,部分被他形粉晶方解石充填,大部分被白云石充填。少量微裂縫未充填,少量構造溶蝕縫被方解石充填或被白云石半充填。

  2.2 儲集空間類型

  北部灣盆地潛山巖性復雜,儲集空間類型多樣,主要包括溶蝕孔 / 洞縫、裂縫、基質孔等。潿西南凹陷二號斷裂帶潛山 X 構造石炭系巖心顯示,碳酸鹽巖發育溶孔、溶洞、溶縫、裂縫等,不同層位發育的形態、展布、規模有所不同。碳酸鹽巖儲集空間的成因主要為風化淋濾作用(表生巖溶作用)和構造作用兩種,前者影響巖溶儲集空間,后者控制著裂縫儲集空間以及對先存巖溶儲集空間的進一步改造。

  2.2.1 溶洞

  按照高度劃分,洞高小于 1m 的為小型溶洞,洞高介于 1 - 3m 之間的為中型溶洞,洞高大于 3m 的為大型溶洞。

  大中型溶洞洞穴系統是潿西南灰巖潛山的主要儲集空間。根據區域構造調研,潿西南凹陷灰巖潛山至少經歷了早二疊世末、晚三疊世兩期大規模構造抬升,上部地層遭受暴露剝蝕,石炭系碳酸鹽巖被抬升到地表或近地表,古潛山形成,在經歷大規模表層巖溶和順層巖溶后,形成了厚層的風化殼和復雜的地下溶洞系統。

  小型溶洞可以在巖心及鏡下觀察到,小型溶洞或溶縫常被晶簇狀方解石、灰巖角礫、泥質等充填。

  2.2.2 溶孔

  溶孔可分為多種類型,例如粒間溶孔、粒內溶孔、晶間溶孔及脈溶孔等。粒間溶孔是由碎屑顆粒之間的填充物質受到侵蝕而形成,這類孔隙的直徑一般為 30 - 250μm,而它們的孔隙率約為 2.5%。粒內溶孔通常位于生物骨骼的內部,這些孔隙被老化的生物框架包圍。晶間溶孔主要生成于白云石晶體相互交錯的區域,直徑范圍通常在 50 - 500μm 之間,形狀多為多邊形或菱形,面孔率可達 6.0%。后期的方解石脈中也存在溶孔,這些脈溶孔的直徑范圍為 25 - 120μm,通常呈現港灣狀,其面孔率最高可達 5.0%。

  2.2.3 裂縫

  研究區內裂縫發育較好,以巖溶縫、構造縫為主。裂縫是碳酸鹽巖儲層的重要儲集空間,是溝通溶蝕孔洞及洞穴之間的橋梁,為酸性流體溶蝕提供通道,為后期擴溶形成溶洞和洞穴提供條件。對于碳酸鹽巖儲層而言,裂縫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孔隙,許多致密碳酸鹽巖由于裂縫的發育變得極具勘探潛力。

  在潿西南凹陷二號斷裂帶的取心觀察中發現,縫壁的兩側呈現出不規則的高低起伏,縫隙的寬度變化顯著,且常伴有分支現象。晶間溶蝕縫的寬度范圍為 20 - 120μm,延伸距離較短,主要存在于特定區域。另外,部分溶蝕縫是由原有的構造裂縫經過溶蝕作用演變而來,而大部分縫隙則被方解石完全或部分填充。

  2.3 儲層物性

  通過收集整理潿西南凹陷二號斷裂帶 X 構造 6 口井中距潛山頂部 100m 處的孔隙度資料,并采取 1.25m 的深度間隔,對 6 口井的孔隙度進行了分段統計和計算,統計數據顯示 X1 井孔隙度在 0.01% - 34.88% 之間變化,X2 井孔隙度在 0.01% - 35.61% 之間變化,X3 井孔隙度在 2.11% - 9.56% 之間變化,X4 井孔隙度在 0.16% - 18.25% 之間變化,X6 井孔隙度在 5.42% - 28.68% 之間變化,X7 井孔隙度在 0.01% - 35.88% 之間變化。綜合來看,研究區儲層孔隙度值分布在 0.01% - 35.88% 之間,平均值為 4.30%,平均孔隙度偏低,這是由于潿西南凹陷二號斷裂帶處于水系的匯聚區,水沿著前期裂縫進入碳酸鹽巖并發生膠結作用,嚴重的膠結作用使得孔隙連通性變差。

  基于現有的巖心、鑄體薄片等統計資料分析,根據不同尺度裂縫分類標準,將該區的裂縫分為微尺度裂縫、小尺度裂縫、中尺度裂縫、大尺度裂縫,其中微尺度及小尺度裂縫占比較多。通過鏡下觀察不同深度的鑄體薄片發現,該區以構造裂縫為主、溶蝕裂縫為輔,且裂縫全充填占比較高。

  3 巖溶測井識別成像測井解釋

  成像測井的基本原理是測量井筒中環井壁的微電阻率,然后在數據處理中將電阻變化配以一定的顏色。一般情況下用淺色代表高電阻率,深色代表低電阻率,這樣電阻率曲線就被轉換成合成的彩色圖像,其具有高覆蓋率、高分辨率、高直觀性的特點。前人已在各油田做了大量應用,在對沉積和儲層特征的識別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由于該區僅 X1 井成像測井資料最為齊全與清晰,因此本文結合微電阻率成像測井、巖心和常規測井資料,對 X1 井巖溶特征進行精細識別。

  3.1 巖溶要素響應特征

  本文較多采用了動態標準化微電阻成像測井技術來識別研究區的巖溶特征,其優勢在于能夠有效地識別出研究區內非均質性較強的表生巖溶儲層特征。同時本文也較少使用了靜態標準化微電阻成像測井進行識別,它通過測量巖石的電阻率來生成圖像,從而提供巖石的結構和性質信息,更適合觀察較大的電阻率變化和進行巖性對比,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多參數測量和適應性強等特點。基于此,筆者綜合動態圖像、靜態圖像、常規測井及巖心對巖溶特征進行判別,識別多種表生巖溶要素:線狀構造(擴溶構造縫、未擴溶構造縫、風化縫、層間縫等)、體狀構造(如洞穴、角礫等)、斑狀構造(如溶蝕孔洞)等。潿西南凹陷二號斷裂帶潛山儲層的一些典型成像測井響應如圖 6 所示。

  3.1.1 裂縫

  按裂縫傾角可將裂縫分為垂直縫(75° - 90°)、高角度斜交縫(45° - 75°)、低角度斜交縫(15° - 45°)、水平縫(0° - 15°)。

  擴溶構造縫:垂直和高角度的構造導致擴溶構造縫(擴溶縫)呈現出不規則的高角度正弦狀暗線特征。部分溶解的縫隙中填充了化學膠結物,這些膠結物呈現出明亮的縱向條帶。在水平潛流帶,低角度且水平的溶縫一般呈現出較小的裂縫傾斜度,并在成像測井中展示為不規則、低角度的正弦狀暗線。經過化學膠結物沉淀的部分溶縫在成像測井圖像中顯示為與裂縫形狀相似的明亮帶狀特征。

  未擴溶構造縫:未擴溶構造縫形成于巖溶地質體在埋藏之后的構造改造作用,表現為規則的組合暗色正弦線。

  縱向風化縫:縱向風化縫表現為不規則的組合縱向暗線,多發育于垂直淋濾帶。

  層間縫:現代巖溶學認為層間縫是表生巖溶系統中十分重要的地下水疏導通道,地下水沿其擴溶初期形成層狀孔洞,晚期形成洞穴,表現為較為平直的暗線。

  3.1.2 溶孔

  層狀溶孔:在該研究區域內,經常可以觀察到成層分布的溶蝕孔洞,在成像測井中表現為較為規則的、水平排列的組合暗斑。

  分散溶孔:分散溶孔分布較為雜亂,在成像測井上表現為雜亂或孤立分布的暗斑。

  3.1.3 洞穴

  未充填洞穴一般會在鉆井過程中出現放空、漏液等,易于識別。二號斷裂帶石磴子段、孟公拗段潛山鉆井未見大型溶洞,鉆、測井響應均不明顯,X1 井成像測井資料未見明顯的洞穴響應特征。

  3.1.4 古土壤層

  不整合表面的古土壤層泥質含量較高,在成像測井圖像上表現為不規則暗色條帶狀,相比于上、下基巖具有較高的 GR 值,且上、下地層差異較大截切關系在成像測井上清晰可見。

  3.2 X1 井儲層分帶及巖溶特征

  受巖溶、風化淋濾等地質作用的影響,潛山儲層的儲集空間類型多樣、孔隙分布復雜,多期構造運動為潛山型儲層裂縫發育提供了條件,這些地質作用對儲層的差異改造導致潛山型儲層在縱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帶性,極強的儲層非均質性導致儲層空間展布預測難度較大。縱向上,潛山經受的地質作用不同,致使潛山在垂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儲層性質的相帶。

  通過對 X1 井各井段成像測井響應特征和薄片巖石學特征的深入研究,發現該井的成像測井特征在縱向上呈現一定的分布規律,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 X1 井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建立適用于本次研究的潛山儲層分帶依據,并以此依據將 X1 井潛山儲層部分由上至下劃分為:表層風化帶、垂直滲流帶、水平潛流帶、深部緩流帶 4 個部分。

  表層風化帶(古土壤層)是巖石風化殘積物,多為黏土狀皮殼層,厚數十厘米,表面凹凸,上下地層巖性差異大,依巖石結構成像及高自然伽馬、中低孔隙度、中高電阻率等特征進行識別,多數井此相帶缺失或特征不明。垂直滲流帶又稱包氣帶,是地表下段潛水面上的地質介質,地表水沿裂縫孔隙下淋,水體因富含

  CO2呈酸性溶蝕碳酸鹽巖,可依低自然伽馬,低密度值進行識別。水平潛流帶也稱飽水帶,在潛水面下,巖石空隙滿是液態水,暗河發育,是地下河排泄主通道和巖溶作用中心,上下地層經斷裂裂縫獲得補給而發生巖溶作用,通過成像測井精細解析巖溶要素進行識別。深部緩流帶在水平潛流帶下部,地下水流緩,局部停滯,古巖溶作用弱,地層完整,低自然伽馬且曲線平滑,主要有裂紋角礫、裂紋鑲嵌角礫巖,角礫未位移棱角明顯,溶蝕縫洞被亮晶方解石充填。

  X1 井的取心段為 900 - 3600m,成像測井分析的井段為 3040 - 3600m,在巖心資料分析和巖溶要素識別的基礎上,對響應特征明顯的井段進行了巖溶特征的識別分析,并發現巖溶特征與分帶情況耦合關系良好。現以 X1 井為例,3180 - 3200、3200 - 3220、3260 - 3280、3410 - 3430、3445 - 3465、3570 - 3590m 成像測井的細致化分析結果表明:

  3180 - 3200m 為巖溶大量發育段,屬于垂直滲流帶,推測現今潛水面位于 3200m 附近。

  3200 - 3220m 為巖溶發育段,屬于水平潛流帶。

  3260 - 3280m 為巖溶較發育段,上下部分為水平潛流帶,中部為垂直滲流帶,推測古潛水面位于 3270m 附近。

  3410 - 3430m 為巖溶較發育段,屬于水平潛流帶。

  3445 - 3465m 為巖溶發育段,屬于水平潛流帶。

  3570 - 3590m 巖溶發育一般,屬于深部緩流帶。

  通過對成像測井響應特征的細致分析,推測認為古潛水面位于 3270m 附近,現今潛水面位于 3200m 附近,由此認為潿西南二號斷裂帶古潛山至少發育了兩期潛水面。第一期潛水面之下的水平潛流帶的巖溶組構類型較單一,隨著喜山期的拉張作用,形成了第二期潛水面。綜合分析上述 6 段的裂縫發育特征可以看出,X1 井自淺至深溶蝕裂縫的發育程度呈減少趨勢,溶洞溶孔發育程度呈增長趨勢,該井自淺至深可分為表層風化帶、垂直滲流帶、水平潛流帶和深部緩流帶。

  4 巖溶儲層演化模式

  4.1 潛山成山過程與巖溶儲層演化的關系

  北部灣盆地主要經歷了加里東期、印支期和喜馬拉雅期多期構造應力作用,形成了多組裂縫,導致基底巖石頂面形成高角度網狀裂縫帶。在潛山成山演化過程中,潿西南凹陷主要經歷以下 3 個構造演化階段:

  晚古生代 - 中生代的潛山初見雛形:在石炭紀末期,海西運動引發碳酸鹽巖地層褶皺、抬升并暴露于地表,出現風化剝蝕現象。在二疊紀 - 白堊紀期間,受印支運動影響,潿西南凹陷經歷褶皺和推覆作用,碳酸鹽巖潛山初步形成。

  中生代晚期 - 新生代的早期,潛山經歷了改造階段:喜馬拉雅運動初期,研究區域內出現近 EW 方向的張性斷裂。這些斷裂的活動影響凹陷形成,斷裂下降盤沉積長流組,上升盤發生抬升并出現部分地層缺失。

  新生代晚期,潛山進入形成定型階段:隨著喜山運動結束,斷裂活動逐漸減弱,碳酸鹽巖潛山趨于穩定。潿西南凹陷整體下沉,形成廣泛分布的海相沉積層。

  在構造演化過程中,潿西南二號斷裂帶受到多期次的構造作用,經歷復雜成巖作用。潿西南凹陷的碳酸鹽潛山巖溶儲層在沉降并被覆蓋之前,經歷風化、剝蝕、地下水溶蝕等地質作用,以及膠結、交代、重結晶等作用,提高了下伏碳酸鹽巖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形成較大的孔隙、裂縫甚至溶洞,在合適條件下成為優良的儲集層,對油氣資源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前人研究,闡述 X 構造潛山巖溶儲層的演化模式:

  海西期,局部高部位受同生準同生溶蝕作用,形成早期溶蝕孔洞。

  印支運動期間,NW 向強烈擠壓,構造活動劇烈,形成風化殼表成巖溶帶,早期風化淋濾初步改造儲層形成垂直滲流帶和水平潛流帶,斷裂活動導致垂直滲流帶與水平潛流帶差異分布。

  燕山期,地層整體抬升,接受表生巖溶作用,巖溶程度進一步增加,而后地層整體沉降,進入埋藏階段。該階段發育破裂作用、表生巖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等建設性成巖作用,以及壓實壓溶作用、膠結作用、重結晶作用和交代作用等破壞性成巖作用。

  喜馬拉雅山期,潿西南凹陷受到 SE 向拉張應力,產生大量正斷層,張性裂縫持續發育增大。受塊體差異沉降影響,水體通過斷層向基巖進行橫向溶蝕,埋藏巖溶作用持續發生。隨著新近紀到來,全區進入坳陷的埋藏階段,埋藏巖溶過程持續至今。

  4.2 X 構造溶洞裂縫型灰巖潛山儲層發育模式

  X 構造溶洞裂縫型灰巖潛山儲層的發育程度主要受原生巖性巖相、構造運動、古地貌 3 個方面影響。原生巖性巖相控制儲層基質;構造運動使地層產生大量裂縫,為后期巖溶作用奠定空間基礎;古地貌控制古潛水面相對位置,影響巖溶作用的發育程度。研究區受到溶蝕、白云化等建設性成巖后期作用對儲層改造也有顯著影響。

  在 X 構造區,巖性與構造活動是影響溶洞裂縫型灰巖潛山儲層形成的關鍵因素。結合巖石特性、構造特征與古地貌因素,構建了 “巖性筑基裂縫拓容巖溶改造” 的三維互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X 構造區域的灰巖等有利巖石組合為溶蝕儲層生成奠定基礎;構造應力的積累和構造擠壓抬升促使裂縫生成和多期溶蝕作用實現;X 構造區域古地貌呈現巖溶斜坡帶的高地特征,水動力充沛,溶蝕和淋濾作用顯著,有利于儲層形成。

  5 結論

  潿西南凹陷 X 構造潛山主要發育多種巖石類型,溶蝕孔洞 / 縫、裂縫、基質孔等是主要的儲集空間。

  成像測井技術能夠識別多種潛山巖溶特征性要素,利用這些要素可分析出不同儲層帶的分布情況。

  潿西南凹陷在潛山成山演化中主要經歷雛形、改造、定型 3 個構造演化階段,二號斷裂帶受到多期次應力疊加影響和復雜成巖作用,包括建設性和破壞性成巖作用。

  X 構造溶洞裂縫型灰巖潛山儲層發育程度受巖相、古地貌及后期構造運動控制,其中巖相和構造作用影響顯著。綜合 3 個控制因素建立了 “巖性筑基裂縫拓容巖溶改造” 的三元聯控碳酸鹽巖縫洞型儲層發育模式。

謝 兵;徐昉昊;范彩偉;滿 勇;江 凡;徐國盛;張喜淳;李安然,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