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與毫米波學報雜志介紹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其宗旨是發揚學術民主、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國內外同行間的學術交流、促進紅外與毫米波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特色是反映紅外與毫米波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本刊原名《紅外研究》,于1982年創刊,根據學科發展和國際學術交流的需要,從1991年更名為《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使本刊學科覆蓋范圍從紅外擴展到太赫茲與毫米波波段,填補了我國太赫茲與毫米波領域學術期刊的空白。
紅外與毫米波科學技術領域是信息科學和物理學的交叉學科,是當前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沿領域,其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核心競爭力。《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主要報道紅外毫米波與太赫茲領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進展,刊登在紅外物理、凝聚態光學性質、低能激發過程 、飛秒光譜學、非線性光學、紅外光電子學、太赫茲與毫米波、遙感與深空探測、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光學、紅外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包括元器件、系統及應用、紅外信息處理,體系認知與決策,大模型應用,復雜系統認知,控制系統應用等)方面有創新的研究論文,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學術論文以及高水平的述評。讀者對象為國內外紅外毫米波與太赫茲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及高等院校及研究所師生等。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面向全國和海外作者征稿,是我國紅外與毫米波科技成果的記錄與表現形式,是中國與國際紅外毫米波與太赫茲學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平臺。本刊自1986年起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擔任編委,現有國外編委11人,占22.25﹪;中國科學院兩院院士13人, 占26.25﹪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為雙月刊,A4開本,80g銅版紙印刷。國內統一刊號:CN31-1577/TN;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1-9014。國內郵發代號:4-335;國外發行代號:4717BM。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被《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EI》(美國工程索引)、《CA》(美國化學文摘)、《SA/INSPEC》(英國科學文摘)、《JICST》(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AJ》(俄羅斯文摘雜志)、《SCOPUS》(SCOPUS網絡數據庫)、《METADEX》(METADEX光盤數據庫)等國際著名檢索體系收錄。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CAJCED)”;被包括萬方數據——中國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等在內的國內所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
自1982年以來,《紅外與毫米波學報》先后多次獲全國、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
附:歷年期刊獲獎情況
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特別獎
1999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
1996年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學術期刊一等獎
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
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
1992年獲中國科協優秀學術期刊一等獎
1992年獲全國優秀學術期刊一等獎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雜志欄目
研究論文、研究簡報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雜志收錄歷史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20172020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紅外與毫米波學報雜志投稿要求
1.稿件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嚴謹,層次清晰,文字精練,數據準確,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2.標題序號按照“一”、“(一)”、“1”、“第一”或“首先”順序排列,一般不用“①”號。根據文章具體內容,序號可適當減少,但不可反順序使用。
3.屬基金資助項目文章應注明論文基金來源及基金項目編號。
4.引用自己的作品時,請直接標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謙詞。
5.參考文獻應在文中引用處依次標注,文后參考文獻表著錄項目應齊全、格式應規范(可參考我刊或其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