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拓展上游度和產業鏈步長理論,利用 WIOD 數據庫測度雙邊產業鏈嵌入程度,并在此基礎上研究產業鏈嵌入對雙邊經濟聯動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產業鏈嵌入程度的加深整體上可以顯著促進兩國經濟聯動;產業鏈嵌入程度每提高 1%,經濟聯動水平提高 0.088%,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中高收入國家向低收入國家延伸產業鏈的情況,即低收入國家專業化在產業鏈的下游環節。區分嵌入類型后發現,無論是前向關聯還是后向關聯都可以實現雙邊經濟協同發展;產業鏈嵌入程度加深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進而實現雙邊經濟的協同發展。
">時間:
引言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受阻。地緣紛爭加劇,經濟增長的協同機制失效,導致各國經濟增長差距不斷拉大。國家間的發展鴻溝導致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貿易協定數減少、跨國投資下降以及國際貿易收縮。重塑經濟增長動能、尋找經濟協同發展的機制渠道是實現全球經濟平衡增長的重要手段。
Frankel 和 Rose 對全球經濟聯動發展進行定量研究,通過對 20 個國家的數據研究,發現國際貿易是促進經濟聯動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界將這種關系稱為貿易的 FR 效應。隨后,許多學者對 FR 效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理論和實證上存在差異,被稱為 “貿易 — 經濟聯動之謎”。之后又有諸多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破解 “貿易 — 經濟聯動之謎”。一方面,全球化改變了全球經濟增長模式,垂直專業化改變了世界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學者在全球價值鏈的框架下,基于附加值貿易理論分析經濟聯動。
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拓展現有研究:第一,擴展上游度和下游度與附加值貿易理論結合,測度雙邊產業鏈嵌入程度,并分析其對經濟聯動的影響。第二,分析不同產業鏈嵌入方式對經濟聯動性的影響。第三,考慮到實證中存在較為嚴重的逆向因果關系,利用份額移動法構建工具變量,解決內生性問題。
一、理論機制
國際貿易是全球經濟聯動的重要渠道。全球經濟一體化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模式,垂直專業化重塑了全球產業結構。垂直專業化會放大關稅下降的貿易效應,從而加強了各國或地區之間的貿易聯動。中間品貿易對經濟聯動的促進作用更大,特別是當貿易彈性低、中間品替代彈性較高的時候。
嵌入全球產業鏈是產生 “貿易 — 經濟聯動之謎” 的重要原因。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嵌入全球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產業鏈兩端的需求側和供給側的聯系加深,強化了雙邊的經濟聯動?;诖耍疚奶岢黾僬f 1:隨著產業鏈嵌入程度加深,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從而提高經濟聯動程度。
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反映了產業鏈嵌入的不同方向,前者是向上游環節嵌入,后者則向下游環節嵌入。前向關聯效應和后向關聯效應都會隨著外包的增加,使雙邊經貿聯系進一步加強。這說明隨著前后向關聯,產業鏈經歷縱向整合和垂直一體化,專業化分工得到深化,迂回生產的層級加深。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說 2:隨著產業鏈嵌入程度加深,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可以加深貿易伙伴國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進而提高經濟聯動。
經典的貿易理論表明,大國可以利用最優關稅政策,操縱貿易條件,犧牲伙伴國的利益。產業鏈嵌入能夠避免大國操縱貿易條件,保證雙方經濟利益的一致性。產業鏈嵌入后,兩國的利益一致,相當于將貿易條件內部化,即產業鏈聯動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單邊關稅造成的貿易條件外部性,通過將貿易條件效應的外部性內部化,避免貿易條件惡化。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說 3:隨著產業鏈嵌入程度加深,各國成為整條價值鏈上的利益共享者,能夠有效地改善貿易條件,實現經濟的聯動發展。
二、研究設計、變量設定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設計
本文借鑒 Johnson 和楊繼軍的做法,構建計量方程,考慮到被解釋變量是雙邊經濟增長協同程度,結合引力模型,引入一系列雙邊因素作為控制變量。考慮到雙邊經濟協同增長程度較高可能會導致雙方產業鏈合作的緊密程度上升,回歸結果的內生性偏誤將無法回避,本文采用份額移動法構建工具變量,進一步解決內生性問題。
(二)變量設定
被解釋變量:雙邊經濟協同增長,采用唐宜紅等計算雙邊經濟協同增長的做法,在考慮時間因素的前提下,計算每一個截面上的兩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協同增長程度。
解釋變量:產業鏈嵌入程度,在 Antràs 等 “上游度” 和 Wang 等產業鏈步長的基礎上,計算產業鏈的嵌入程度。
機制變量: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前向關聯指本國使用來自國外的附加值含量,后向關聯是本國出口的附加值含量;貿易條件,選取世界銀行提供的按照不變本幣價格調整后的貿易條件指數。
控制變量:相對生產率、相對能源結構、相對創新能力、產業結構相似度,以及雙邊距離、雙邊規模、是否有共同邊界、共同語言和國家是否被殖民等。
(三)數據來源
增加值、勞動人數、非居民專利數和人口數量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單位能源消耗和產業增加值占比數據來自 ICIOT。雙邊距離、是否有共同邊界、共同語言和國家是否被殖民等數據來自 CEPII 數據庫。本文的樣本是 1995—2018 年全球 66 個國家或地區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數據。
三、實證結果
(一)基準回歸
基準回歸結果表明,雙邊產業鏈的嵌入對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產業鏈嵌入程度每提高 1%,經濟協調發展提高 0.088%。本文的假說 1 得到驗證。GVC 驅動雙邊經濟協同發展的渠道主要集中在需求沖擊效應和供給溢出效應。本文的研究有效地解釋了 “貿易 — 經濟聯動之謎”。
(二)異質性分析
產業鏈具有復雜的合作模式和治理結構,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在全球價值鏈的不同環節中從事專業化生產,意味著不同收入水平國家通過產業鏈嵌入驅動經濟協同發展的能力不同,有必要進行異質性分析。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只有高收入國家嵌入全球產業鏈能夠實現雙方經濟協調發展,中等收入國家的作用不顯著,而低收入國家產業鏈嵌入程度越高,經濟聯動能力越弱。進一步分析雙邊異質性對 “產業鏈嵌入 — 經濟協調發展” 的影響,發現產業鏈嵌入對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具有顯著的異質性。
四、穩健性結果
(一)內生性檢驗
本文利用式計算 BartikIV 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表明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產業鏈嵌入是提高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子樣本
本文的第二個穩健性檢驗,采用子樣本進行回歸,結果表明樣本選擇偏差不會干擾實證結果。
(三)剔除異常值
考慮到樣本中的部分極端值可能會干擾實證結果,本文采用縮尾處理,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表明樣本中的極端值不會干擾實證結果。本文的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即產業鏈嵌入程度越深,雙邊經濟發展的聯動性越強。
五、機制分析
前文的分析表明,產業鏈嵌入可以促進雙邊經濟協同發展。接下來將深入分析產業鏈嵌入影響經濟協同發展的作用機制。一方面,考察產業鏈不同的嵌入方式的影響;另一方面,驗證產業鏈嵌入會改善本國貿易條件,進而實現雙邊經濟協同發展。
(一)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
考察國家加入產業鏈的兩種嵌入方式 —— 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實證結果表明,無論是前向關聯還是后向關聯,都可以顯著地實現雙邊經濟協同發展。本文的假說 2 得到驗證。
(二)貿易條件
考察產業鏈嵌入程度通過影響貿易條件,進而作用于雙邊經濟聯動性的機制,實證結果顯示,貿易條件每改善 1%,雙邊經濟聯動則提高 0.026%,其中 4.1% 由產業鏈嵌入決定。本文的假說 3 得到驗證。同時,證實了 Johnson 的觀點,產業鏈嵌入可以改善貿易條件,從而實現經濟協同增長。
六、結論和政策建議
當前,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大幅上升,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逐步顯現,地緣爭端加劇。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實現世界經濟的協同增長是目前國際經濟學領域重要的問題。本文拓展 Antràs 等的 “上游度” 和 Wang 等的產業鏈步長理論,利用 ICIOT 數據庫,匹配雙邊附加值貿易數據,測度雙邊產業鏈嵌入程度,并在此基礎上研究產業鏈嵌入對經濟聯動的影響,得到以下結論:
雙邊產業鏈的嵌入程度對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分組研究發現,只有高收入國家嵌入全球產業鏈能夠實現雙方經濟協調發展,中等收入國家的作用不顯著,而產業鏈嵌入程度越深,對于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協同發展越不利。
從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雙重視角分析產業鏈嵌入方式對經濟協同發展的影響,發現無論是前向關聯還是后向關聯都可以顯著地促進雙邊經濟聯動。
證實了 Johnson 的觀點,產業鏈嵌入可以改善貿易條件,從而實現經濟協同增長。
本文結論的啟示如下:
提高產業鏈嵌入程度對實現雙邊經濟協同發展至關重要。
產業鏈嵌入對經濟協同增長的影響具有異質性。
無論是前向關聯還是后向關聯都可以帶動經濟聯動,因此各國不必拘泥于參與產業鏈的形式。
楊繼軍;陳啟斐,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