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鳥撞是指鳥類與人造設施相撞而導致鳥類受傷或死亡的現象,在城市中比較常見的是建筑引起的鳥撞。對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科普展館兩側玻璃幕墻進行了一年的鳥撞監測后,我們使用點狀貼紙對凹面玻璃幕墻進行干預,并開展了后續兩年的鳥撞監測。結果顯示,干預前凹面玻璃幕墻發生鳥撞 11 次,干預后每年發生鳥撞 2 次。凸面玻璃幕墻未做干預,每年均發生鳥撞 1 或 2 次。發生鳥撞的鳥種中以遷徙鳥類為主,主要發生月份為秋季。綜合生態公園科普展館鳥撞情況和環境特征監測發現,季節、建筑物特征、玻璃幕墻周圍的植被和天氣均可能對鳥撞產生影響。

">

欧美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年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動物學雜志投稿格式參考范文:城市公園防鳥撞工作的初步實踐

時間:

  鳥撞(bird collision/strike)一詞,是指鳥類與風機、電線、飛機及建筑物等人造物體相撞而導致鳥類受傷或死亡的現象。在目前的中文語境中,尚未有詞典收錄 “鳥撞” 一詞,但在社會層面已經進行了廣泛的使用。其中,鳥撞建筑是引起關注較多的鳥撞現象之一。本研究中的鳥撞即主要指鳥撞建筑。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玻璃的廣泛應用是引起鳥撞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玻璃幕墻容易反射棲息地和天空等環境,導致鳥類誤認玻璃上的地點可以到達而產生撞擊;另一方面,透明玻璃讓鳥類看到另一側的空間,忽略了玻璃的存在而產生撞擊(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2016)。

  國外對鳥撞的研究開展較早,從 19 世紀就有了鳥撞建筑記錄,20 世紀 80 至 90 年代開始開展更多的系統性研究工作,其中,以北美開展的研究最多(Klem 1989,Dunn 1993)。研究顯示,在加拿大每年因鳥撞建筑致死的個體數量為 2500 萬只,在美國則達到 3.65 億至 10 億只之間(Machtans et al. 2013,Loss et al. 2014)。鳥撞建筑已經成為北美地區第二大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鳥類死亡原因,僅次于流浪貓捕鳥(Loss et al. 2015)。

  國內開展的鳥撞建筑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并持續深入。劉輝等(2014)對東北林業大學校園內一建筑的鳥撞情況進行了分析報道,并提出防鳥撞建議。史丹陽等(2022)對鳥撞現象進行了概述并對昆山杜克大學校園內的系統性調查案例進行分析,為國內開展鳥撞研究和調查提出建議。同時,自 2021 年春季,由昆山杜克大學發起,聯合國內多家機構面向國內開展基于公民科學的全國鳥撞調查,并建立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Loss et al. 2023)。

  社會各界也開始關注防鳥撞工作的開展和成效。在紅樹林基金會(MCF)和全國防鳥撞網絡的支持下,騰訊(2023)對騰訊濱海大廈進行了防鳥撞改造并獲得了大量關注和傳播;北京市昌平區多元智能環境研究所(人民法院公告網 2023)對六盤水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提起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該案被貴州省六盤水市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判令被告消除鳥撞危險,對玻璃幕墻進行改進。

  本文基于 2019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在深圳市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開展的鳥撞建筑調查和防鳥撞實踐,對比干預前后鳥撞情況,分析原因。國內公共建筑防鳥撞實踐案例較少,希望本案例能夠為其他有意向開展防鳥撞人工設施設計和改造的管理單位 / 政府部門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研究地點概況

  鳥撞發生的建筑為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內科普展館,科普展館建于 2014 年,2019 年完成內部裝修對外開放,其中周一和周二休館,其他時間開館,每天瀏覽量為 200 人??破照桂^為圓弧形建筑體。建筑體高 6m,凹凸兩面外墻體均為規則形狀的玻璃幕墻。凹面為長 50m、高度 6m 的玻璃幕墻,面積 300m²。凸面為長度 73m,高度 6m 玻璃幕墻,面積 438m²。凹面面向科普展館花園,凸面面向活動廣場。游客參觀展館僅在外側凸面玻璃幕墻活動,不進入凹面玻璃幕墻區域。本研究的鳥撞發生及防撞工作主要在凹面玻璃幕墻。

  建筑體周邊環境情況

  凹面玻璃幕墻面向科普展館花園,位于辦公區域,花園平時較少人活動,主要為工作人員,游客無法進入該區域?;▓@植被與玻璃幕墻間隔一條長 50m、寬 2.5m 水泥道路,花園距離玻璃幕墻 15m 內以草本植物為主,其中距離玻璃幕墻中心位置直線 5-7m 處兩邊分散種植 4 棵高度約 6 或 7m 的落葉喬木,地面為一片草坪。距離玻璃幕墻 15m 處為一排平均高度 20m 的喬木。

  凸面玻璃幕墻面向一處以水泥地面為主的活動廣場,主要為科普展館出入口,上方為行人通道和屋頂花園。凸面玻璃幕墻僅首尾兩端各有花池,凸面首端花池與玻璃幕墻成 45° 夾角,另一端與玻璃幕墻最近直線距離為 5m。凸面尾端花池與玻璃幕墻平行,直線距離 8m,花池長度約 9.5m。

  研究方法

  2019 年 10 月 1 日至 2022 年 10 月 5 日期間,保潔及安保人員每天對建筑體進行巡視,檢查是否有鳥撞事件發生。建筑體內有一 24h 值班室,安保需每小時巡視建筑體并簽到一次,將其視為鳥撞調查頻率。調查區域周邊無流浪貓狗等流浪動物,調查數據基本覆蓋所有鳥撞事件。發現鳥撞后發現者拍照反饋給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辨識鳥種,記錄鳥撞發生的日期、時間、鳥種、受傷情況和天氣情況,對死亡鳥種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受傷鳥種靜置后根據恢復情況放飛或移交動物救助機構。鳥種辨識參照《香港及華南鳥類》(尹璉等 2008),分類參照《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 4 版,鄭光美 2023)。

  完成為期一年的鳥撞調查后,于 2020 年 10 月 1-8 日期間使用點狀貼紙對凹面玻璃幕墻進行干預。貼紙粘貼位置為玻璃幕墻距離地面 1.5m 以上位置,貼紙材料為白色貼紙,規格為直徑 1cm 圓點,圓點上下間隔 6.5cm,左右間隔 10cm,其中玻璃幕墻 4m 及 5m 高位置處,分別留出 40cm×40cm 面積不粘貼點狀貼紙,而粘貼動物形象貼紙。動物形象貼紙材料為磨砂膠紙,覆蓋面積達留出空位面積的 30%-50%。動物形象貼紙面積占整體粘貼面積的 20%。整體貼紙覆蓋面積占玻璃幕墻整體面積的 80%。完成項目整體費用為人民幣 2 萬元。

  2 結果

  凹面玻璃幕墻鳥撞情況

  凹面玻璃幕墻 3 年內共計發生鳥撞 15 起。2019 年 10 月 1 日至 2020 年 10 月 1 日(第一年,即貼紙干預前 1 年),發生鳥撞 11 起,其中 8 起死亡。2020 年 10 月 1 日至 2021 年 10 月 1 日(第二年,貼紙干預后第 1 年),發生鳥撞 2 起,無死亡。2021 年 10 月 1 日至 2022 年 10 月 5 日(第三年,貼紙干預后第 2 年),發生鳥撞 2 起,均死亡。

  凸面玻璃幕墻鳥撞情況

  凸面玻璃幕墻在開展調查的 3 年內均無任何干預。2019 年 10 月 1 日至 2020 年 10 月 1 日(第一年),發生鳥撞 1 起。2020 年 10 月 1 日至 2021 年 10 月 1 日(第二年),發生鳥撞 2 起,均死亡。2021 年 10 月 1 日至 2022 年 10 月 5 日(第三年),發生鳥撞 1 起,鳥撞個體死亡。

  整體鳥撞匯總

  三年期間共記錄 19 起鳥撞事件,所撞擊鳥種隸屬 3 目 10 科 14 種(表 1),其中 1 起記錄由于影像不清晰導致只能辨識為雀形目鳥類,無法確認具體鳥種,鳥撞位置見圖 2。雀形目鳥類撞擊次數最多,為 16 起,其他為鶴形目和鵑形目鳥類。根據是否遷徙將撞擊鳥類劃分為留鳥和候鳥(包含夏候鳥、冬候鳥及遷徙過境鳥類),留鳥撞擊次數為 10 次,候鳥撞擊次數為 9 次。所有撞擊事件發生期間均為晴天。僅 1 月、3 月、6 月和 12 月沒有發生鳥撞,其他月份均有鳥撞發生,其中,秋季遷徙季節(9-11 月份)發生撞擊的次數最多,為 10 起。對鳥撞發生時間進行統計,其中,9 起發生在 8 至 9 時之間,8 起發生在 10 至 14 時之間,2 起發生在 16 至 18 時之間。根據鳥類撞擊后傷亡情況分為死亡和非死亡(無外傷),其中,死亡記錄為 14 次,非死亡記錄為 5 次。

  3 討論

  影響鳥撞的因素

  季節、天氣、建筑物特征、建筑物結構和周邊植被情況是影響鳥撞建筑的主要因素。在過往的研究中發現,繁殖季和遷徙季是鳥撞發生的主要季節(O’Connell 2001,Borden et al.2010,Bayne et al 2012)。繁殖季發生鳥撞主要因為鳥類在繁殖期間的領域行為和幼鳥出飛后飛行能力弱。遷徙季節發生鳥撞一方面是因為遷徙季節建筑物周邊鳥類多度較高(Dunn 1993,Loss et al.2014),另一方面則因為遷徙鳥類對環境較為陌生,導致鳥撞風險提高(Wittig et al.2017)。在本研究中,秋季(9-11 月)發生鳥撞的數量占所有鳥撞數量的 50%,全年鳥撞數量最多的月份為 10 月,該月份為華南地區秋季鳥類遷徙的主要月份。鳥撞秋季多春季少的情況,與史丹陽等(2022)在昆山杜克大學開展的春秋季系統性調查結果相符合,可能與春秋季遷徙鳥類種類和遷徙方式不同有關。

  晴朗天氣導致玻璃幕墻反射外界景觀更加清晰和透明,而極端天氣會影響鳥類飛行,從而均增加鳥撞風險(Klem 1989,Loss et al.2020)。本研究中的鳥撞事件均發生在晴朗天氣中,主要原因為玻璃幕墻反射了清晰的植被和藍天圖像,使鳥類在飛行中發生誤判。在后續的防鳥撞工作中,減少玻璃幕墻反射圖像的清晰程度和整體效應是首要考慮因素。

  建筑物的玻璃幕墻比例、面積及建筑物形狀同樣對鳥撞具有影響。Klem(2009)研究表明,建筑外墻中玻璃幕墻的比例越高,造成鳥撞中的死亡率相應增加,而 Riding 等(2020)對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一座校園的 16 座建筑進行調查發現,內凹型建筑更容易引起鳥撞,可能與內凹型建筑類似隧道的結構有關。在本研究中,發生鳥撞的建筑為圓弧形建筑,類似于 Riding 等(2020)提到的內凹型建筑,且凹面玻璃幕墻的撞擊位置主要位于玻璃幕墻的中心位置,與內凹型建筑所產生的隧道效應相吻合。本研究的建筑體外墻為全玻璃幕墻,也使得鳥撞發生的可能性極大提高。

  建筑物周邊植被茂密會導致鳥撞頻率上升(Gelb et al.2009,Kummer et al.2016)。在本研究中,凹凸兩面玻璃幕墻鳥撞發生的頻率和位置均存在差異。凹面玻璃幕墻全部面向草地和喬木為主的綠植,而凸面玻璃幕墻僅首尾兩端存在花池,其他區域均為水泥鋪就的廣場。在未加干預的第一年,凹面共發生鳥撞事件 11 起,而凸面僅發生鳥撞事件 1 起。植被因素在本研究中與鳥撞發生具有一定關聯,后續需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探討其影響程度。

  干預前后比較

  對現有的建筑玻璃幕墻進行改造能夠有效防止鳥撞事件的再次發生,貼貼紙、懸掛遮蓋物等均為有效的防鳥撞方法(Schmid et al.2013,Sheppard et al.2015)。在本研究中,采用粘貼貼紙作為防鳥撞的方法,干預前全年發生鳥撞次數為 11 次、8 個死亡事件,干預后每年僅發生 2 次鳥撞、2 個死亡事件,鳥撞發生率下降 80%。說明粘貼貼紙能夠有效降低鳥撞發生的次數,但貼紙并不能完全阻止鳥撞發生。鳥撞發生的鳥類居留類型,干預前一年留鳥與候鳥比例為 6︰5,干預后兩年內留鳥與候鳥比例為 1︰3,干預后留鳥比例明顯降低,以候鳥發生鳥撞為主。結合干預后鳥撞死亡率降低和候鳥比例升高分析,可能是由于留鳥對環境熟悉度較候鳥高且飛行速度慢,能夠在飛行中或日常活動中通過貼紙識別玻璃幕墻的存在,從而避免鳥撞發生,而候鳥由于飛行速度快且對環境不熟悉,更容易導致鳥撞發生,且發生鳥撞后死亡的機率更高。

戎燦中;謝愷琪;尹玉柱,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深圳市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