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別山東北緣處于大別造山帶與郯廬斷裂帶的過渡區,記錄了二者共有的地質信息。該區域構造片麻巖的透入性發育表明大別造山帶存在一期巖石塑性流動構造事件(NW-SE 向)。通過對構造變形特征及應力分析可知,構造片麻巖的塑性流動環境為溫度 720±20℃、壓力 0.75±0.15GPa,屬于高角閃巖相 — 低壓麻粒巖相變質,形成深度約 25km,位于中下地殼流變層。有限應變結果顯示,構造片麻巖的有限應變值、付林指數及應變強度均小于花崗質片麻巖和糜棱巖系列,說明其宏觀上具明顯塑性流動構造,微觀上變形組構不發育。付林圖解和應力場恢復結果表明,大別山東北緣主要受 NNE-SSW 向和 NW-SE 向擠壓以及順造山帶拉伸。大別山地區由西向東的塑性流動發生在板塊碰撞過程的深俯沖末期 — 折返早期(220~210Ma)。在特提斯構造體制作用下,華北板塊南部突出體嵌入揚子板塊內部,在大別造山帶東部形成點碰撞撕裂,邊界為郯廬斷裂帶。由于華北板塊剛性無法吸收揚子板塊,大別造山帶內部物質沿造山帶由西向東塑性流動,在郯廬斷裂帶處片麻理由 NW-SE 向被牽引彎曲至 EW 向和 NE-SW 向。早白堊世,在太平洋構造體制作用下,伊澤奈崎俯沖板片后撤和海溝后退,導致華北克拉通破壞、巖石圈大規模減薄、弧后拉張及巖漿上涌,證實大別山東北緣受特提斯和太平洋兩種構造體制影響。

">

欧美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年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雜志投稿格式參考范文:大別山東北緣構造片麻巖的變形分析及對兩大構造體制作用的指示

時間:

  0 引言

  大別造山帶位于中央造山帶東段,由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在三疊紀碰撞拼合而成。柯石英及金剛石的發現使其成為國際地質研究熱點,其東段俯沖深度可達 150km,是世界最大的高壓 — 超高壓變質帶,出露巖石類型豐富,成為地質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在高壓 — 超高壓變質巖石學、礦物學等方面深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對于其構造演化及格局,多數學者認同形成于板塊俯沖碰撞 — 折返 — 伸展隆升背景,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階段劃分和觀點。現有演化模式多圍繞垂直于造山帶方向,沿造山帶方向的構造運動研究程度不高。近期在大別山東北緣桐城地區觀察到廣泛出露的構造片麻巖,其形成于地殼深部,以顆粒流動和擴散蠕變為主,透入性發育的構造片麻巖對認識大別造山帶構造演化至關重要。

  1 地質背景

  大別造山帶是世界上高壓 — 超高壓巖石產出最廣泛的地區,由北至南可分為 5 個巖石構造單元:北淮陽淺變質帶、北大別高溫超高壓變質帶、中大別中溫超高壓變質帶、南大別低溫超高壓變質帶和宿松變質雜巖帶,各單元巖石組成和變質特征不同。研究區位于大別造山帶東北緣,長約 50km,寬約 30km,北部以曉天 — 磨子潭剪切帶為界,東部以郯廬斷裂帶為界,西部以商城 — 麻城斷裂帶為界,處于過渡區,記錄了兩大構造帶的地質信息。本文在此基礎上對構造片麻巖和糜棱巖開展構造變形分析,以查明差異、厘清塑性流動事件,揭示構造演化規律。

  2 大別山東北緣構造片麻巖的構造變形特征

  2.1 構造觀察與分析

  野外觀察發現,大別山東北緣桐城地區發育糜棱巖、超糜棱巖、構造片麻巖等強流變類巖石。構造片麻巖廣泛發育在北大別片麻巖中,表現出強烈流動構造,如書斜構造、石香腸構造、構造擠出、不對稱小褶皺等。石英石香腸狀條帶反映塑性流動的擠壓背景,構造擠出的拖尾構造指示運動方向。片麻理走向在研究區有變化,靠近曉天 — 磨子潭斷裂帶主要為 NW-SE 走向,靠近郯廬斷裂帶主要為 NE-SW 走向,還有少量 EW 走向,同時存在同構造花崗質巖體。

  2.2 構造片麻巖的有限應變測量

  對大別山東北緣桐城地區出露的各類變形巖石進行有限應變測量,采用長短軸法,以長石殘斑及定向排列的礦物集合體為應變標志體,測量 x z 面和 yz 面的長軸和短軸并計算比值。結果顯示,糜棱巖系列的有限應變值、付林指數及應變強度大于花崗質片麻巖和構造片麻巖,構造片麻巖的相關值最小,反映其宏觀塑性流動構造明顯,微觀變形組構不發育,付林圖解顯示應變橢球體屬單軸雪茄型,說明受平行和垂直造山帶的力影響。

  2.3 構造片麻巖的應力場及構造動力學背景

  桐城地區位于過渡部位,很多學者認為其在特提斯與太平洋構造體制轉換背景下形成。通過野外觀察統計面理和線理產狀,利用軟件分析應力場,結果顯示大別山東北緣桐城地區主要受 NNE-SSW 和 NW-SE 向擠壓以及順造山帶拉伸。

  2.4 構造片麻巖的形成環境

  構造片麻巖由早期殘留礦物、同構造新生礦物和熔體組成,鏡下顯示角閃石和斜長石穩定共生,角閃石是塑性流動變形產物。選取樣品進行電子探針分析,計算溫壓條件,結果顯示流變環境為溫度 720±20℃、壓力 0.75±0.15GPa,達到高角閃巖相 — 低壓麻粒巖相變質,形成深度約 25km,處于中下地殼流變層。

  3 構造片麻巖的年代學探討

  對大別山東北緣花崗片麻巖中榴輝巖透鏡體進行鋯石 U-Pb 年代學研究,鋯石單礦物挑選、制靶、CL 圖像及定年分析在不同實驗室完成。結果顯示,榴輝巖樣品中鋯石既有變質鋯石也有巖漿鋯石,年齡明顯分布在 218~212Ma 和 137~122Ma 兩個范圍,加權平均年齡分別為 215±6Ma 和 127±4Ma。結合前期研究,認為構造片麻巖的塑性流動與榴輝巖相變質作用是同期構造事件,大別地區塑性流動開始時間在 220~210Ma。

  4 討論

  長英質糜棱巖殘斑旋向指示曉天 — 磨子潭斷裂帶為左旋走滑,構造片麻巖因形成于地殼深部,變形機制以熔體增強顆粒流動等為主,宏觀呈條紋、條帶狀構造,顯微具花崗變晶結構和三邊平衡結構等。有限應變測量進一步證實構造片麻巖的變形特征。不同地區構造片麻巖溫壓條件接近,說明流變事件可能具透入性。結合年代學研究,認為 210Ma 的變質活動是揚子板塊向華北板塊俯沖碰撞晚期,也是塑性流動開始時間,127Ma 的巖漿年齡對應燕山期事件。關于郯廬斷裂帶起源時間有多種觀點,越來越多學者認同起源于板塊碰撞造山過程,其活動分為五個階段。前人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西側片麻理被牽引彎曲,說明二者在塑性狀態下轉變,結合應力場恢復結果,證實大別山東北緣受兩種構造體制影響。綜上,大別地區塑性流動發生在板塊碰撞深俯沖末期 — 折返早期,郯廬斷裂帶已形成并左行走滑,在兩種構造體制作用下,形成相應的地質特征。

  5 結論

  大別山東北緣構造片麻巖的塑性流動環境為溫度 720±20℃、壓力 0.75±0.15GPa,屬高角閃巖相 — 低壓麻粒巖相變質,形成深度約 25km,位于中下地殼流變層。

  有限應變結果顯示構造片麻巖宏觀具明顯塑性流動構造,微觀變形組構不發育,付林圖解顯示應變橢球體屬單軸雪茄型,受平行和垂直造山帶力影響。

  應力場恢復顯示受 NNE-SSW 和 NW-SE 向擠壓及順造山帶拉伸,特提斯構造體制的應力可分解為垂直和平行造山帶的力。

  大別地區由西向東的塑性流動發生在 220~210Ma,郯廬斷裂帶已形成并左行走滑,在兩種構造體制作用下,形成相應的地質現象,證實受兩種體制影響。

李海龍;向必偉;王 微;林少澤;劉 程;陳 磊;李加好;宋傳中;趙文俊;吳敏行;張夏添,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東華理工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