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聚焦社區治理可以觀察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整體性變化,在共同體社區治理目標視域下,嵌入韌性社區的路徑范式已成必然。目前,我國社區治理在韌性提升方面面臨著協調發展的合作韌性尚未構建、公共空間的韌性不足、社區成員的組織韌性難以提升、社區的制度韌性治理體系尚未完善、社區韌性治理細化分工不夠等現實問題。針對韌性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從 “五社聯動” 應有的功能角度,可發揮引領作用,構建合作機制,解決協調難的問題;內外路徑結合,擴展資源渠道,解決資源配置單一的問題;健全志愿服務,形成志愿文化,解決主動性不夠的問題;運用專業能力,搭建推進渠道,解決治理效能低的問題;韌性治理項目化,精細化管理,解決項目管理粗糙的問題。遴選全國韌性社區建設知名的四個社區剖析發現,目前 “五社聯動” 推動韌性社區建設存在多元主體推動韌性社區治理缺乏統籌機制、“五社聯動” 推動韌性社區建設長效性不足、多元主體需求偏差和自主性缺失以及 “五社聯動” 推動社區韌性建設的聯動不夠等阻力。對此,需構建 “街道 - 社區兩委 - 多元主體” 的統籌協調機制;助力韌性建設細化分工,構建持續性和專業性機制;健全需求表達和歸納體系,建設驅動協商機制;明晰時間及空間上治理差異,實現主體聯動維護等,形成 “五社聯動” 促進韌性社區建設的 “四位一體” 機制,以充分發揮韌性視角下 “五社聯動” 功能并破解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以實現中國式社區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社區治理效能的提升,滿足社區成員多樣化的需求,保證社區治理的長效性,實現社區治理成效的最大化。
">時間:
1、研究緣起
研究背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 “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 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等目標。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到 2035 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作為基層治理的主要陣地和國家治理的基石,其治理能力現代化直接影響居民生活和黨的基層治理能力。然而,社區在治理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面臨能力建設不平衡、不協調等挑戰,需要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共治,形成治理共同體,完善治理機制,以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
研究思路:近年來,韌性社區治理成為熱點,韌性社區注重彈性發展和自治能力增強,本文將其作為社區治理現代化的路徑范式,探尋其治理機制構造。目前韌性社區治理存在資源不足、成員參與積極性不高、治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關鍵在于多元主體協同合作。2013 年提出的 “三社聯動” 運行效果不佳,2021 年正式提出的 “五社聯動”,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區公益慈善資源為補充,能解決 “三社聯動” 面臨的問題,增強社區治理能力。但學界缺乏對 “五社聯動” 與韌性社區全面耦合機制的系統研究,本文立足中國社區實際,剖析韌性社區治理面臨的挑戰和 “五社聯動” 介入的影響因素,從共建、共治、共享三個視角出發,構建 “五社聯動” 推動韌性社區現代治理體系完善的機制,為中國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參考。
2、共建視域下 “五社聯動” 介入韌性社區治理的理論模式
韌性社區、共同體理論概述:韌性概念源于多個領域,后應用于社區治理。韌性社區建設是整合力量的過程,通過多元主體合作,運用資源,實現治理服務化和精細化,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韌性社區針對危機事件進行自我調整和建設,提升社區共同體意識,增強應對危機能力。從時間維度看,包括風險前預防、風險發生時應對和風險后反思學習;從空間維度看,涉及現實公共空間、虛擬空間、活動空間和生存空間。韌性社區提升的共同體意識與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相關,馬克思認為社會共同體有自然共同體、虛幻共同體和 “真正的共同體” 三種形態,在共同體視域下的韌性社區治理,更注重社區成員自身價值和精神上的聯系。
3、韌性社區建設面臨的現實挑戰
在組織韌性方面,我國雖已形成多元主體共同治理模式,但各主體協調發展機制未構建,導致 “單干”、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阻礙社區韌性治理能力提升。空間韌性上,多數社區對公共空間基礎設施重視不足,老舊社區公共服務建設缺失,基礎配置韌性欠缺。文化韌性層面,城市化使社區成員多樣性增加,“陌生人社區” 成為常態,成員聯系不緊密,公共意識和共同意識難以產生,主體意識欠缺。制度韌性方面,政府關于社區建設與治理的政策在基層實施效果不佳,缺乏專業化工作隊伍,未構建完善的治理體系。技術韌性上,社區治理內容冗雜,細化分工不完善,社會組織項目化模式未充分發揮作用,社區自治職能弱化。
共建視域下 “五社聯動” 介入韌性社區治理的邏輯:面對韌性社區治理建設的挑戰,“五社聯動” 可從功能視角進行彌補。“兩委” 發揮統籌引領作用,構建合作機制,匯聚資源,解決協調難問題,提升社區韌性治理能力。通過內外路徑結合,拓展資源渠道,爭取外部支持并募集內部資源,解決資源配置單一問題,促進社區公共空間韌性治理。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形成志愿文化,組建以居民為主體的志愿者隊伍,提升居民參與積極性和主體性,解決主動性不夠問題。發揮社會工作者專業能力,鏈接資源,完善治理體系,提升社區能力,解決治理效能低問題。將韌性治理項目化、精細化管理,厘清治理內容,提供針對性指導,解決項目管理粗糙問題。
共治視域下 “五社聯動” 推動韌性社區紐帶建設的阻力:選取江川社區、蘇州社區、太白社區和雙合家園社區四個國內知名社區韌性建設案例進行剖析,發現存在多方面阻力。在多元主體推動社區韌性治理方面,缺乏統籌機制,缺少發揮引領作用的統籌主體,主體之間角色分工混淆,聯動溝通不足,導致治理割裂、效率低下。“五社聯動” 專業化規范化不足,影響社區韌性建設長效性,治理內容細化分工不足,社會組織發展受限,專業性不足,包括社區及社會組織內部成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志愿者服務等方面。多元主體的需求偏差和自主性缺失,各主體需求和價值導向不同,導致治理方向混亂,社區內部以被動參與為主,資源來源單一,自主性下降。“五社聯動” 推動社區韌性治理的聯動不夠,在時間上規劃不合理、聯動不充分,空間上缺少聯動機制,包括現實空間規劃設計不足、虛擬空間智慧手段匱乏、活動空間受限、生存空間社會資本化不足等問題。
4、共享視域下 “五社聯動” 推動韌性社區治理現代化 “四位一體” 機制構建
建立 “街道 — 社區兩委 — 多元主體” 統籌協調機制:包括街道聯合社區的主統籌機制,加強街道與社區韌性治理的統籌協調,避免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社區內部兩委協調統籌機制,加強社區居委會和業委會之間的統籌協調;社區統籌多元主體聯動機制,發揮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的引導作用,厘清責任邊界,促進多元主體聯動融合發展。
助力韌性建設細化分工,構建持續性和專業建設機制:項目導向機制的構建是關鍵,分為常規性時期和非常規性時期。常規性時期,“五社” 主體按計劃開展社區建設,提升能力,挖掘慈善資源。非常規性時期,明確社會組織輔助建設的角色,規范其行動,完善志愿者服務體系,增強志愿者專業技能,推動志愿服務專業化、規范化發展。
健全需求表達和歸納體系,建設驅動協商機制:鼓勵居民通過多渠道、多方式主動表達多樣化需求,政府和社會多元主體及時回應,加強宣傳,增強居民參與意愿。整合歸納個體需求,引入不同類型社會組織滿足需求,關注居民參與感和需求合理性。通過科學有效的協商方式,滿足居民需求,促進社區治理體系完善,發揮居民主體作用,建立協商監督模式。
明晰時間及空間治理差異,實現主體聯動維護機制:明確 “五社聯動” 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定位與聯動力度。時間上,常規性時期減少政府主導,采用服務項目化形式;非常規性時期政府起主導作用,“五社” 協助。空間上,活動空間中政府引領,“五社” 協助完善社會關系網絡;現實空間、虛擬空間、生存空間中 “五社聯動” 主導,政府協助,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信息庫、引入多主體資源等,促進韌性社區能力建設。
何榮山;李婧煜,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2406